第六章 临床诊疗的道德要求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同学充分认识在新的医学模式下对临床诊疗各个环节的道德要求,为将来的临床工作奠定基础。 重点和难点: 1.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临床诊疗的道德要求。 2.临床诊断的道德要求。 3.药物治疗的道德要求。 4.手术治疗的道德要求。 第一节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临床诊疗的道德要求 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医德的影响 (一)医学模式的转变实现了医术与医德的高度统一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把人作为一个整体,医务人员不仅要关注疾病,而且要同情、关心患病的人,满足病人多层次的需求,使医术和医德实现高度的统一。 (二)医学模式的转变使医德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完善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促进了新型医患关系的建立,促进了医德观念的变化,而医德观念的变化又必然反映到规范体系和医德活动等方面,从而使医德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完善。 二、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临床诊疗的道德要求 (一)既要重视疾病,更要关注患病人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求医务人员在诊疗疾病时应以病人为中心,重视疾病的同时更要关注病人。为此,医务人员必须更新知识,并培养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同时加强医德修养。 (二)既要发挥医务人员的主导性,又要调动病人的主动性 医务人员掌握着诊疗疾病的知识、技 能和经 验 ,因 此必须发挥主导作用 。但是 ,医务人员发挥主导性有 赖 于 病人的支 持 与主动配 合 ,甚 至 需要病人的参 与。因 此,医务人员不能把病人置 于 消 极 被 动的地 位 ,而应该 调动病人的主动性。 (三 )即 要维 护 患者 的利 益 ,又要兼 顾 社会利 益 1. 维 护 患者 利 益 患者利益至上,一切为了病人的利益是医务人员诊疗疾病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取得最佳诊疗效果的重要保证。 (1)要尊重病人的知情、选择和同意的权利,并在科学和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尽力保证患者自主性的实现。 (2)要坚持一视同仁地对待各种病人,特别是精神病人、残疾人、老年人、婴幼儿患者等,要像对待其他患者一样平等地对待他们,甚至给予更多的同情、关心与帮助。 (3)发现有损患者利益的现象要敢于抵制、批评 ,随时保护病人的生命与健康。 2.兼顾社会利益 一般来说,在诊疗过程中患者的利益和社会公益是一致的。但是,有时候两者也会出现矛盾,如有限卫生资源的分配、传染病的隔离、计划生育措施的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