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系统理论是Itamar Ev en-Zohar于七十年代早期在研究以色列希伯来文学一种的模型时,基于俄国形式主义与捷克结构主义,提出的一种普通文化理论。该理论认为,各种社会符号现象,应视为系统而非由不相干的元素组成的混合体,才能得以充分的解释。这些系统各自有其不同的行为模式,却又相互依存,且共同构成一个有组织的“大多元系统”。因此,Ev en-Zohar 认为,各种符号现象,即文化、语言、文学与社会等由符号主导的人类交际形式,只有当做系统而不是毫无联系的因素构成的混合体时,才能得以更充分地理解与研究(Ev en-Zohar,1990)。 后来这一理论被用于翻译研究。根据这一理论,一个民族的文学的文化地位决定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位置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译者的翻译策略。Ev en-Zohar 概括了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内处于中心地位的三个社会条件:1)当某一多元系统还没有形成,也就是说,某种文学尚还“幼嫩”,尚处于创立阶段;2)当一种文学(在一组相关的大的文学体系中)处于“边缘”位置,或尚还“弱小”,或两种情形皆有;3)在一种文学中出现转折点、危机或文学真空之时(Ev en-Zohar,1990)。 根据多元系统理论,翻译文学在文学系统中的位置对于翻译的规范、行为模式、翻译方针都有影响。如果翻译文学处于中心位置,翻译与创作的界线就模糊了(diffu se)。在这种情况下,翻译就参与创造新的、一级(primary )模式,译者的任务相应地就不是仅仅在本国的文学形式(repertorie)中寻找现有的模式,而是乐意打破本国的传统规范。此时,译文更倾向采取异化的翻译 ,译文在充分性(adequ acy )方面接近原文的可能性更大;在文学多元系统处于稳定状态,即翻译文学处于边缘位置时,翻译文学的行为就截然不同,此时,译者的任务就是为外国文本寻找最佳的现存二级模式,译文也更倾向于采取归化手段,追求译文的可接受性,其结果导致译本的充分性不足(ibid)。 多元系统理论突破了以对单个文本的静态的、孤立的共时研究方法衡量成败的早期翻译研究学派的局限,并将翻译研究放在更大的文化环境加以动态、系统研究,从而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野。但是当我们拿这一理论来观照复杂多样的翻译现象时,总觉得有点圆凿方枘。2 0 世纪初期,中国面临严重危机:康有为在他的《强学会叙》中写到“俄北瞰,英西睒,法南邻,日东耽,处四强邻之中而为中国,岌岌哉!” (引自陈福康,2 0 0 0 :9 3 )。这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