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江南、朱嘉明:观念经济学原理及其现实意义人物简介:黄江南,1950 年 1 月生,1978-1981 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现实经济系读硕士研究生。1980 年代,他是与王岐山、朱嘉明、翁永曦齐名的“改革四君子”。2012年成立梧桐树资本,现为梧桐树资本合伙人。自 1989 年毅然下海做投行,到现在已经有 25 年。曾任河南省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副主任,是美国查顿资本有限公司高级合伙人、董事,并任查顿中国南方并购公司董事会主席。人物简介:朱嘉明,“改革四君子”之一。1950 年出生,北京人。1995 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斯隆管理学院 MBA。之后,在美国、澳大利亚、东南亚各国学习、考察、经商。2000 年至今,先后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担任工业发展官员,任教于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基于我国国情和经济成长阶段,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实现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最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目标。如何正确理解和逐步落实这一战略目标,需要突破影响广泛的三个思想误区:(1)将经济结构的转变局限于三次产业的框架,进而将第三产业局限于为服务业。(2)将产业升级局限于加工工业进步;(3)将提高“创新力”局限于增加科技因素,加快机器设备更新,技术和产品的升级换代,最终实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 GDP 总量的目标。上述三个思想误区源于“传统经济学”对人们的影响和束缚。这里所说的“传统经济学”是指工业革命以来形成和发展的经济学,即以物质生产、交换和消费为核心内容的经济学。恰恰这样的“传统经济学”已经不能适应迅速演变的真实经济世界。至少自 1990 年代以来,在主要发达国家,以 IT 产业为火车头,在推动全球化的同时,经济发展已经和继续超越物质生产和三次产业的框架,非物质生产的价值总量已经大幅度超过物质生产的价值总量,从事非物质生产的人口全面超过物质生产的人口,经济高度知识化和智能化,基本实现了从工业社会向智能社会的转型,从物质生产部门为主向观念生产部门为主的转型,率先进入了后工业社会,或者信息时代。美国是实现这样转型的标志性国家,一方面完成物质生产部门向海外转移,一方面非物质部门在本土全面崛起,观念生产部门对经济总量的贡献比重持续上升,成为观念生产大国。因为这样的历史大趋势,在世界范围内,现代化内涵快速而剧烈地演变,不仅农牧时代基本消亡,工业时代也渐行渐远。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不是取决于有怎样的装备水平和物质产品生产能力,而是取决于这个国家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