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东莞市教育学会论文题目:《关注“老”师和谐校园促进发展》作者:罗丽菲单位:茶山镇第三小学电话:13829217809邮箱:sanxiao889@163.com1关注“老”师和谐校园促进发展摘要:家庭里的老人如宝贝,教育界的名家也是教育界的至宝,很多基层教师的状况不大乐观,工作热情受阻。创造良好的氛围,给予老教师关注,提供受奖、培训等的机会,让他们继续在教育岗位上发光发热,为教育事业做贡献,是学校发展不可忽视的工作环节。关键词: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行家里手人在心浮尊师重教相应的培训评奖评优管理倾斜发展进程“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耳熟能详,也确实如此。老人的生活阅历,人生经历就是家庭的一笔财富;老人为社会、家庭奋斗了的一生,永远值得后辈感恩戴德;老人的关怀、惦念让后辈铭记于心……总而言之,家里的老人值得我们尊敬、孝顺、照顾、呵护,老人所依,老有所养是老人希冀的,我们应该给予满足。和谐的生活,幸福的追求是每个人的愿望,皆因人人会有老之时,并非因果轮回论,也非有意渲染。究其何因,且听下文分解。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社会上有老人,学校也有老教师。那么老教师的境况何如。站在全局上看,有辣的姜,一批为数不少的老教师、老专家,有的还活跃于教育的第一线,于永正的阅读、习作课,引人入胜,听而不厌,让学生陶醉其课堂,大有不愿下课之势,那刻的师生都在享受分享吸收知识的快乐之中;贾志敏浑厚的嗓音如磁石般,不仅吸引了学生,前去听课的同行们也乐在其中,其实,仅有嗓音怎能有如此功效,关键是贾老师对学生心理的满足,对教学经验的挥洒自如,对课堂应变的机智灵敏,这样的教者哪有老态的显现,年轻教师多是自愧不如;霍懋征站在教育一线,不断进取,不断总结,“精讲多练,向四十分钟要质量,没有教不好的学生”都已经成为后来教育者的金科玉律。这些老前辈的一套套老经验,让我们永远受用,他们都是教育界的行家里手,当然也是我们教育大家庭中的至宝。赫赫有名,专家大师,那是凡人常师难能相提并论的,我们一定会有这样的想法。那么我们身边,基层一线的老教师境况何如呢?我们一起探讨。远且不论,就我校的老教师说起。我们学校教师的年龄分布比较靠近,年龄在四十五到五十岁以上的有七位,分别担任语文、数学、英语的教学,从教学效果来看,确实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从与镇的平均分相比,其中的五位的教学成绩都低于镇平均分五分以上,而且绝非偶然现象,这样的境况不少于连续三年了。学生不喜欢,家长不满意,搭档又嫌弃,教导处安排工作头疼。同样的情况也不仅非我校独有,可能每间学校或多或少都有,一时间,老教师似乎成了学校的心头大患,使他们如肋骨,弃之不能,用之又难。更可怕的是,这些老教师也视工作为挨日子,每天掐指计算离退休的日子还有多少,不思进取,新的理念难于入脑,教法陈旧,效率低下;先进教学技术一学难于掌握,把学新知识看作畏途,不愿涉足。殊不知,在这掐指计算间,自己益加落后,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耽误。这样的情况持续下去,确实不利于学校的发展,上述的情况愈演愈烈的话,到头来,学生、家长、学校、社会方方失利。老教师客观的存在谁也无法改变,年龄会逐渐增大,现有的中青年教师也会逐渐上年纪,互相影响,恶性循环后果堪忧。但如果我们能够改变他们的态度,让他们重拾信心,重燃工作的热情,让他们成为可用之才,老教师如一宝的局面就能出现。老教师人在岗位上,3心却已退休的尴尬境地就能改变。这样一来,对于学校整体工作的开展大有裨益,因此,老教师应该成为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图中所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概括,马斯洛马斯洛认为动机是由多种不同层次与性质的需求所组成的,而各种需求间有高低层次与顺序之分,每个层次的需求与满足的程度,将决定个体的人格发展境界。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其中底部的三种需要可称为缺乏型需要,只有在满足了这些需要个体才能感到基本上舒适。顶部的两种需要可称之为成长型需要,因为它们主要是为了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