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奥氏体不锈钢焊接接头的晶间腐蚀实验指导书

奥氏体不锈钢焊接接头的晶间腐蚀实验指导书_第1页
1/6
奥氏体不锈钢焊接接头的晶间腐蚀实验指导书_第2页
2/6
奥氏体不锈钢焊接接头的晶间腐蚀实验指导书_第3页
3/6
奥氏体不锈钢焊接接头的晶间腐蚀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金属焊接性 班级: 焊接 学号: 0907074223 姓名: 韩月明 组别:第 组 同组者: 尹英宝,马宝宇,于天洋,赵金哲,王志远 日期: 2012..6.20 一、实验目的: 1、观察与分析奥氏体不锈钢焊接接头的显微组织。 2、了解奥氏体不锈钢焊接接头产生晶间腐蚀的机理及晶间腐蚀区显微组织特征。 二、实验原理: 晶间腐蚀是沿晶粒边界发生的腐蚀现象。现以18—8型奥氐体不锈钢中最常用的含稳定元素的1Cr18Ni9Ti钢为例,来讨论晶间腐蚀的问题。 1Cr18Ni9Ti钢含 0.02%C和 0.8%Ti。碳在室温奥氏体中的最大溶解度低于0.03%,多余的碳则通过固熔处理与钛结合形成稳定的碳化物 TiC。由于钛对碳的固定作用,避免了在晶界形成碳化铬,从而防止了晶间腐蚀的产生。故 1Cr18Ni9Ti钢具有抗晶间腐蚀能力,一般不会产生晶间腐蚀现象。 然而在焊接接头中,情况有所不同。奥氏体不锈钢的焊接接头,通常可分为以下几个区域(见图 1) (一) 焊缝金属主要为柱状树枝晶。 (二) 过热区 加热超过 1200℃的近缝区,晶粒有明显的长大。 (三) 敏化区 加热峰值温度在 600℃—1000℃的区域,组织无明显变化。对不含稳定化元素的18—8钢,可能出现晶界碳化铬的析出。产生贫铬层,有晶间腐蚀倾向。 (四) 母材金属 对于含稳定化元素的18—8钢,如 1Cr18Ni9Ti钢,峰值温度超过 1200℃的过热区发生TiC分解量愈大(图 2),从而使稳定化作用大为减弱,甚至完全消失。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由于碳原子的体积很小,扩散能力比钛原子强,碳原子趋于向奥氏体晶界扩散迁移,而钛原子则来不及扩散仍保留在奥氏体点阵节点上。因此,碳原子析集于晶界附近成为过饱和状态。当上述过热区再次受到 600—800℃中温敏化加热或长期工作在上述温度范围时,碳原子优先以很快的速度向晶界扩散。此时,铬原子的扩散速度虽比碳原子慢,但比钛原子快,且浓度也远比钛高,因而易于在晶界附近形成铬的碳化物(FeCr)23C6。温度愈高,TiC分解后合金元素碳和铬的固溶量愈多,碳化物析出量愈大(图 2)。上述碳化物的铬、碳含量很高,但晶粒内部铬的扩散速度比碳的扩散速度慢,所以在形成铬的碳化物时,富集在晶界的碳,与晶粒表层的铬结合以后,晶粒中的铬不能及时均匀化,致使靠近晶界的晶粒表面一个薄层严重缺铬,铬的浓度低于临界值 12%Cr(图 3)。此时,奥氏体晶粒内和晶界碳化物(图 3中的1、2部分)由于含铬量高而带正电位...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奥氏体不锈钢焊接接头的晶间腐蚀实验指导书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