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基因表达与细胞信号转导的偶联机制一、论句:1、蛋白激酶 /蛋白磷酸酶、 G 蛋白是信号通路开关分子。2、磷酸化可能提高活性也可能降低活性3、G 蛋白 /小 G 蛋白功能与GTP/GDP 结合状态有关。4、G 蛋白偶联受体通过G 蛋白 -第二信使 -靶分子发挥作用。5、酶偶联受体通过蛋白激激酶-蛋白激酶 -靶分子发挥作用。二、名解1.受体:位于细胞膜上的或细胞内能特异识别配体并与之结合,进而引起生物学效应的特殊蛋白质,个别是糖脂。 膜受体绝大多数是跨膜糖蛋白,其胞外部分负责结合配体,细胞内部分负责信号的转导;胞内受体(包括胞浆受体和核受体)为DNA 结合蛋白。2.G 蛋白偶联受体:在结构上均为单体蛋白,有7 个跨膜区域,又名七跨膜受体。胞外结构负责结合外源信号,胞内部与异源三聚体G 蛋白相结合而存在。基本的信号转导方式是通过不同的G 蛋白影响腺苷酸环化酶 (AC )、磷脂酶 C(PLC)等效应分子活性,从而改变细胞内第二信使的浓度,实现跨膜信息传递。3.G 蛋白:即鸟苷酸结合蛋白。结合有GDP 的 G 蛋白是非活性形式,而结合有GTP 的 G 蛋白是活性形式。 G 蛋白一般固有GTP 酶活性,可以水解结合的GTP 是分子恢复非活性形式。异源三聚体 G 蛋白就是一类非常重要的转导七跨膜受体信号的G 蛋白。4.小 G 蛋白:即分子量低的G 蛋白,第一个被发现的分子式Ras,故又称为Ras 超家族。小G 蛋白具有GTP/GDP 转换、 GTP 酶活性等 G 蛋白的共同特征,是重要的细胞内信号转导分子。5.信号转导通路:细胞外信号经由受体在细胞内引起的有序分子变化,信号转导通路由各种信号转导分子相互作用而形成。 各种信号转导通路不是孤立的,而是有广泛交叉联系。信号转导通路的形成是动态的,随着信号的种类和强度不断变化。6.第二信使:指激素等细胞外化学信号与靶细胞受体结合后,细胞内迅速发生浓度或分布改变的一大类小分子化合物,如cAMP 、cGMP 、Ca2+、IP3 等。它们作用于蛋白激酶等靶分子,改变其活性,进而改变细胞功能。上述变化实现了对细胞外信号的跨膜转换和传递,因而这些分子被称为第二信使。7.蛋白激酶:是催化 ATP 的γ -磷酸基转移至靶蛋白的特定氨基酸残基上的一大类酶。已发现的蛋白激酶主要有:蛋白丝氨酸/苏氨酸 /酪氨酸激酶。蛋白激酶活性受各种第二信使或蛋白分子调节。三、问答:1、列举在 G 蛋白偶联受体的信号转导通路上可能产生放大作用的步骤答:受体活化G 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