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童心解读文本在教学中,我们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老师认真研读文本,精心设计教案,努力营造课堂气氛,尽力开启学生思维, 但学生却对学习没有足够的兴趣和热情,课堂没有出现预想的效果。 为什么老师的精心预设无法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原因是多方面的。 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师总是以一个教师的视野来审视教材,发掘教材的教学价值。 新课程鼓励教师二度创造教材, 以独特的体验来解读教材, 但是,如果教师仅以成人的鉴赏目光来解读教材,往往与学生学习的需求、 学生生活经验等出现隔阂,也就无法达到学生、教师、文本三情的和谐统一。叶圣陶说:“真心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因此,我们还要有儿童的眼光,用一颗童心,以孩子的视角,站在孩子的立场去解读文本,这样,教师才能真正走进童心,捕获童心,课堂才能童心弥漫。一、用儿童的视角捕捉文本语言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作为一般性的阅读文章,本身就具有阅读价值—— 读者可以从中获得信息, 接受情感感染和人文熏陶。 但这仅仅是文章未成为语文教材的原本价值。 而一旦这些文章被选用到语文书里来,就具有了另一种价值 —— 教学价值。语文课文的教学价值就是使学生获得言语的智慧—— 简单地说就是获得表达的方法与艺术。 言语的智慧并不是直露的, 而是隐含在语文课文之中的。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说: 文本的语言有三个层次: 一是适合儿童现时交流的伙伴式语言,学生能听懂,也能自由运用表达;二是适合儿童发展的目标式语言,学生经过学习、 模仿就能学会的语言; 三是适合文学作品的精粹式语言,这样的语言典范、优美、蕴涵丰富的思想和语言的表达艺术,具有言语智慧,但需要学生具备足够的生活积累、知识积累和情感积累,才能逐渐体悟到。因此,我们在解读文本时,必须站在儿童的角度, 看看哪些语言是儿童已经能自由运用的的伙伴式语言,教师无须讲解,学生自能体会;哪些是适合儿童发展的目标式语言,教师悟其意,品其神,然后考虑学生的兴趣和认知水平,设计语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模仿、运用,并能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哪些是精粹语言,教师应引导学生赏析、朗读、迁移、积累,库存在大脑中,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用童心解读文本,课堂上就能尽可能地避免当讲的不讲,当练的不练,而学生本已掌握的却一味的讲、 练,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产生倦怠心理。用童心解读文本,课堂才能是扎实的、朴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