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1 略论孔子的文化生存与承传意识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论语· 子罕》 )二千五百多年前, 孔子与几个弟子在周游列国的途中被困于匡地,生命安全遇到严重威协。 就在这种情况下, 孔子说出了上面这段震人心魄的话。丝毫不见面临危难的惶恐焦虑, 有的却是乐天知命的从容自信。 他坚信“天之未丧斯文”,个人的生死已与 “斯文” 的存亡紧密相连, 文化生存的悲情已与个体生命的感受有学者曾说:孔子以前的中国文化, 都收在孔子手中;孔子以后的中国文化,都是从孔子手中放出来的。 此话也许有点夸张, 但如果说孔子的一生, 是为继承和传播“斯文”而竭尽全力的一生,则不为过分。作为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大贡献与影响的人物,孔子对于“斯文”价值的理解与认识,他对于文化生存发展问题的看法, 他为继承和传播斯文而努力不懈的精神,都很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本文想就这些问题作一探讨,就教于方家。——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2 一什么是“斯文” ?“斯文”就是文化。就孔子的时代而言,就是指唐虞夏商周以来华夏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传统。所谓尧舜“焕乎其有提到“斯文”,人们往往只想到诗书礼乐。孔子以诗书礼乐教授弟子,诗书礼乐在孔子对传统文化承传中的作用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诗书礼乐只是文化的载体和外壳,并非孔子所谓“斯文”的全部和本质。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 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 ”( 《阳货》 ) 孔子所要承传的“斯文” ,并非就是几本古代典籍和几种古代礼仪器物,而是超越文献器物层面的、 体现于诗书礼乐“文化”这个概念,本来就很复杂,加之当今市场上“酒文化”、“茶文化”、“性文化”乃至于“厕所文化”纷纷面世之际,文化的本质更是如坠烟云、面目不清了。要而言之, 文化应当是一定的人群 ( 通常为一民族 ) 共有的、 社会承传着的知识和观念的总和。 文化当然包括各种实用的知识, 如科学知识、生产技术等,但体现一种文化特质的,则是其行为标准、价值观念、审美观念、世界观和信仰——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3 等等。文化作为一个整体, 应当包括现实关心和终极关心两个层面。所谓现实关心,即关于政治、经济等现实性事务,而所谓终极关心,则是一个民族关于人类生存的根本意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