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核磁共振讨论的历史刘志军( 中科院自然科学史讨论所, 北京 100190; 忻州师范学院物电系, 山西 034000) 摘要: 本文选取不论是对于众多学科的基础理论方面, 还是在人类的生产、 生活方面都有重大贡献的核磁共振讨论作为典型案例进行讨论, 清楚地呈现出了核磁共振讨论鲜亮的阶段性特征, 以及由这一典型案例所揭示出的基础讨论与应用讨论之间动态变化着的、 复杂的互动关系。最后经过分析和总结, 得出了这一典型案例对中国的科技进展和科技创新的一些启示。关键词: 核磁共振; 诺贝尔奖; 基础理论; 应用讨论中图分类号: 04-091 二战结束之前核磁共振实验的进展1.1 核磁共振讨论的开端, 这个时期主要以物理学的纯基础理论讨论为特征自从十九世纪末, 二十世纪初人类对于微观世界的科学探究真正起步后, 不论是在实验还是在理论方面都在不断取得突破和进展。正如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电子讨论实验室的丹尼尔·克莱普纳( Daniel Kleppner) 所说, 二十世纪初那些深刻改变了我们的世界观的, 物理学天才们的思想和成就, 主要是建立在当时重要的物理实验发现之上的[1]。能够说, 物理实验是物理基础理论创新和进展的主要源泉和基础。核磁共振讨论是从斯特恩( Otto Stern) 的分子束实验开始的。斯特恩 ( Otto Stern) 1888 年 2 月 17 日出生于德国的索劳 ( Sorau) 。19 , 她从德国的布雷斯劳大学( University of Breslau) 获得物理化学博士学位后, 作为爱因斯坦的助手, 追随爱因斯坦, 先后到过布拉格大学和苏黎世大学任教。1914 她开始在法兰克福大学工作, 职务是理论物理学的无薪老师( Privatdocent) , 服兵役归来后, 19 斯特恩在法兰克福大学开始和玻恩一起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工作, 玻恩时任该校理论物理系主任。就在这一年, 斯特恩观察到, 注入高真空室内的原子或分子沿直线运动, 形成一束粒子流, 在某些方面类似于光束。使斯特恩成名的实验工作就是由此进展起来的。19 , 斯特恩对银原子束首次应用了这一方法, 以检验 1850 年前后气体中分子速率的理论计算结果。1920 年, 斯特恩在她的助手彼得·勒特斯和盖拉赫的帮助下, 用实验事实无可辩驳地说明了在外加非均匀磁场的作用下, 原子的空间取向是量子化的, 这就是非常著名的斯特恩-盖拉赫实验。空间量子化的概念是索末菲 1916 年为了描述氢原子在外磁场和外电场作用下的行为而引入量子理论的。空间量子化能够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