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劳动法的概念狭义上的劳动法:一般指国家最高立法机构制定颁布的全国性综合性的劳动法,即法典式劳动法。广义上的劳动法:劳动法是法律体系中的劳动法律部门,即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劳动关系是指: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所在单位(即用人单位)之间的社会劳动关系。2劳动关系的特征(1)从劳动关系的当事人来看,当事人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为用人单位或雇主。(2)从劳动关系的内容来看,劳动关系是与劳动过程相联系的社会关系。(3)劳动关系是一种人身关系属性和财产关系属性相结合的社会关系。(4)劳动关系是一种平等关系属性与隶属关系属性兼有的社会关系。3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第一,社会关系性质不同。劳动关系是仅与劳动过程相联系的社会关系,表现为劳动者向用人单位提供劳动力;劳务关系尽管也以劳动行为为内容,但它与劳动结果紧密相联。第二,劳动力支配权不同。在劳动关系中,劳动力的支配权归掌握生产资料的用人单位行使,双方形成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隶属关系;在劳务关系中则由劳务提供方自行组织和指挥劳动过程。第三,风险责任不同。在劳动关系中,由用人单位承担风险责任;在劳务关系中,劳务提供方自行承担风险。第四,劳动报酬性质不同。因劳动关系而产生的劳动报酬具有分配性质,不完全和不直接随市场供求情况变动,其支付形式往往特定化为一种持续、定期的工资支付;因劳务关系而取得的工资报酬,是商品价格的一次性支付,商品价格是与市场的变化直接联系的。4总结——劳动法对人的适用范围:1、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劳动关系都归劳动法调整。2、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劳动关系中的劳动合同关系归劳动法调整。3、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非合同劳动关系不归劳动法调整。4、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劳动关系、现役军人、家庭用人等的劳动关系,不属于劳动法调整。5劳动法的作用(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合理配置劳动力,提高劳动效率,促进社会生产力提高(三)维护劳动者基本人权(四)维护社会安定6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一、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的原则二、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原则三、三方协调劳动关系原则四、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7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8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区别(1)两者所属的范畴不同。劳动关系是一种社会物质关系,属于经济基础的范畴,因为一定的劳动关系最直接的联系着一定的生产关系,其是生产关系的组成部分;而劳动法律关系则是一种思想关系,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它依据国家制定的劳动法律而形成,体现了国家的意志。(2)两者产生的前提不同。劳动关系的形成是以劳动为前提,发生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劳动法律关系的形成是以劳动法律规范的存在为前提。(3)两者的内容不同。劳动关系以劳动为内容;劳动法律关系是以法定的权利义务为内容。9劳动权利能力与劳动行为能力的特征(1)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2)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必须由劳动者本人实现。(3)某些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10劳动者的权利1、劳动就业权;(体现三个方面)2、按照自己的劳动数量和质量领取劳动报酬的权利;3、休息、休假的权利;4、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5、女职工和未成年工获得特殊保护的权利;6、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7、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8、组织工会和参加企业民主管理的权利;9、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10、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11劳动者的义务1、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生产任务或工作任务;2、提高职业技能水平;3、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4、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5、爱护和保卫公共财产;6、保守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7、法律规定的其他义务。12劳动法律事实,是指劳动法律规范规定的,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13行为是指以行为人(包括单位)的意志为转移的法律事实。1、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