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碎片化阅读时代报纸副刊的作为-新闻学碎片化阅读时代报纸副刊的作为韩永强张婷婷杨婧碎片化阅读已然成为当下阅读的时尚,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很多时候、很多场合都可以看见捧着手机, 忘我地进入一种阅读状态的芸芸众生。很多人藉此以为我们的阅读进入了“全民手机化”或者“碎片化”时代,更有甚者认为我们的平面阅读、 深度阅读从此进入了“衰亡期”。于是很多平面媒体纷纷集结人力、物力,以重金打造“全媒体”或者“新媒体”,以其追随时尚,适应变革。这一切无可厚非, 甚至也是不可或缺的应对。 但是,只要我们静下心来做一些调查,透过现象看本质, 就会发现, 那些时尚的阅读群体更多地集中在一定的年龄段。他们的阅读取向更多的关注点是即时新闻,抑或新的时尚, 乃至八卦、趣事、轶闻等等。这些被阅读对象本身特性的局限,使其具有不可恒久、不可咀嚼、寻味等缺陷。 还有更多的阅读群体, 依然在追求阅读的宽度和深度。厘清了这些现象,我们就有理由为报纸副刊在碎片化阅读时代的作为充满信心。“宽度和深度”既然成为因应碎片化阅读的手段,即要求在当下对报纸副刊作品提出更高的写作要求, 同时也要求我们报纸副刊工作者对报纸副刊的定位有新的见解, 对报纸副刊的内涵和外延做出新的诠释。要处理好“宽度”, 我们的副刊作品就要从传统的“诗歌”、“散文”、 “随笔”、 “小说”等传统的“几大件”的定式思维中跳了出来。 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其实很多年前就意识到了副刊必须突破传统模式, 在历年的年度评奖活动中进行了导向性引导,除了评选“散文”、 “杂文”、 “随笔”等比较纯粹的文学作品之外,特别注意对“文艺特写”、“文艺通讯”、“特稿”等“泛文艺性”副刊作品的好稿评定工作。2 / 7 遗憾的是很多副刊工作者并没有引起重视,依然遵循着传统的“几大件”报送参评作品。由中国地市报研究会主办的报纸副刊年度好作品评选,韩永强连续五年出任副刊作品评审工作, 除了江浙广东的报纸在报送作品时突破定式,按照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的模式报送了“泛文艺性”副刊作品参评,其他报纸几乎年复一年地墨守成规, 没有任何突破。 我们不能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因为报纸副刊缺乏题材的“宽度”, 我们副刊作品的选择空间正在逐渐失去张力,副刊作品对读者的吸引力日渐式微。如果说没有“宽度”体现了副刊的定式思维,自甘画地为牢,不由白主地囿固了副刊的天地, 让副刊失却了更为广阔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