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注意: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纸上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清楚。2.所有试题的答案必须全部涂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给分。答题时应注意试题题号和答题纸题号一一对应,不能错位。3.本试卷共 8 页。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一、阅 读(80 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6 题。(18 分)(1)“景观”(landscape)一词,建筑师和地理学家都曾使用。在地理界,是德国人首先使用了这个词,表示地上所见到的一切,表意很广,一度成了“地理”一词的代名词。在英语国家,美国的索尔在建立他的文化地理体系时,强调了景观的文化的一面,提出“文化景观”的概念。索尔说,一个特定的人类群体,在他的文化的支配下,在其长期所活动的区域中,必然创造出与其相适应的地表特征。文化地理就是要鉴别与区分不同的文化区域,探索文化历史,研究人类介入环境、运用环境、改造环境的方式,尤其要研究自然景观是怎样向文化景观转化的。在此过程中,“文化是动因,自然条件是中介,文化景观是结果”。文化景观概念的强调,意义在于大地不仅仅被看作是人们进行政治、经济、军事活动的舞台,而也是人类的“塑造”对象。而人类在对大地表面进行塑造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寻求功能上的效益,也伴随着浓厚的审美趣味与价值趋向。也就是说,人们既有利用大地为自己服务的一面,又有在大地上表现自身的一面。文化景观是人的自我表现,研究文化景观就是研究人。(2)文化景观的概念不难理解,指的不外是地面上的文化面貌,或者实一点说,是文化的“地貌”,文化的“地形地物”。习惯于用地图来表示地理内容的地理学家对于景观问题,除了画几幅文化地物的分布图以外,就没什么可做了。但是在“人的地理学”看来,画分布图是远远不够的。对景观的观察,不仅要从上到下的看(地图上的东西都必须是这样看的),更要“横看”。我们看惯了城市平面图,那些大体相似的街道格子,并不能告诉我们城市甲和城市乙有什么文化上的区别。只有“横”看了城市的景观,我们才会惊讶北京和纽约的不同,才会抱怨说“老北京的风貌给毁了”。所以,看一个地方的文化地理不横看不行。另外,对文化景观光是上下左右看了还不算,还要在解译 (interpretation)上狠下功夫。要说一说景观的来历、内涵、意义等等。地理学中传统的地貌学也要解释自然地貌的来历,但用不着说那些丘陵岗阜的内涵和意义。但在文化地貌(景观)这里,解译它的内涵和意义却是必要的、致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