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孔子的主要思想 关于孔子思想的实质与核心问题,学界曾进行过多次争论,但迄今为止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和观点。蔡尚思先生在6 0 年代曾撰文认为,“孔学主要是礼学”,8 0 年代初在他的《孔子思想体系》中又明确提出“孔子思想体系的中心是礼”。匡亚明先生则认为,“仁”是孔子的哲学,也是他的伦理道德学说、政治学说、教育学说,一句话,是他的全部博大庞杂的思想体系的“一以贯之”的总纲。(见匡亚明著《孔子评传》,第 1 9 2 页,齐鲁书社 1 9 8 5 年版)也有人提出,中庸是孔子思想的实质和核心(见郭碧波《孔子思想核心再认识》,载《哲学研究》1 9 8 5 年第 9 期),还有人认为“忠恕”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但笔者认为,中庸或忠恕在孔子思想中一般是作为一种方法来使用的,因而,不可能成为孔子思想的实质和核心。而“仁”和“礼”虽然都是孔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但并不足以构成孔子思想的实质和核心,因为孔子评价“仁”和“礼”的标准是以治国安民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也就是“行”。“行”是孔子思想的最终目的和归宿,也是孔子方法论的根本。 一、“仁”不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评价“仁”的标准是治国安民的社会实践(“行”) 我们认为,“仁”仅仅是孔子伦理思想中的一个环节、一个方面。众所周知,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说到底就是教人如何成君子、做圣人,以便治国、平天下。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孔子建立了一套由许多环节和要素构成的伦理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比较低级的环节有“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论语•泰 伯 》,以下凡 引 《论语》只 注 篇 名 ),因为严 肃 自 己 的容貌就可以避 免 别 人的粗 暴 和懈 怠 ; 端 正自 己 的脸 色就容易 使人相 信 ; 说话的时 候 多考 虑 言 辞和声 调 ,就可以避 免 鄙 陋 、粗 野 和错 误 。比较高 级的一些 修 养 环节和要素则有:“知”、“勇 ”、“恭 ”、“宽 ”、“惠 ”、“敏 ”、“信 ”、“慎 ”、“直 ”等 。更 为高 级的修 养 环节则有:“艺 ”、“德”、“道”、“天命 ”、“礼”、“仁”等 。最高 的修 养 环节则是“圣”。可见,“仁”只 是孔子伦理思想中的一个环节和方面。孔子曾说过:“君子道者三 ,我无 能焉 : 仁者不忧 ,知者不惑 ,勇者不惧 。”(《宪 问》)在这里 “仁”、“知”、“勇 ”都是做君子的条 件 ,做到了这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