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 子 的 教 育 思 想 孔 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是我国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我国教育的鼻祖,其思想主张“仁”、“义”、“礼”、“智”、“信”,曾对整个人类文明与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发挥了巨大作用. 孔 子 是 我 国 历 史 上 第 一 个 创 办 私 学 的 的 , 他 办 学 是 为 了 培 养 一 大批 能 够 参 加 春 秋 后 期 政 治 改 革 活 动 的 志 士 仁 人 。 孔 子 所 处 的 时 代 是 一个 "礼 崩 乐 坏 "、政 治 动 荡的 时 代 , 孔 子 对此怀着极大 的 忧虑, 不断深思造成这种动 乱的 根源。 孔 子 认为 造成社会危机日趋严重的 主要根源,应该从人 自身的 内在精神世界方面去寻找。 孔 子 的 整个 学 说有一 个 最主要的 特点, 就是 认为 人 的 内心的 道德水平决定人 的 行为 的 高低, 强调人 的 内在思 想 可以塑造与改 变的 。 他 强调只有拯救人 心, 才能 拯救世界。 因此, 孔 子 认为 教 育 的 主要目的 是 培 养 人 良好的 道德品质, 并将教 育 内容分为 四科:德行;言语;政 事;文学 。 而置德行于诸科之上 。 孔 子 所 处 的 时 代 正处 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 历 史 时 期 , 在经济上 出 现 了 “私 门 富 于 公 室 ”的 现 象 , 在 政 治 上 出 现 了 “陪 臣 执 国 命 ”的 现象 , 在 学 术 文 化 上 出 现 了 “百 家 争 鸣 ”、“学 在 四夷”的 现 象 , 这些现 象 都标志着春秋领主制的 崩溃, 意味着思想的 大解放, 神的 世界的 枷锁开始被打破, 人的 价值得到一定的 尊重, 这是历史的 一大进步。正如孔子所说:“人能弘道, 非道弘人。”在 这新旧交替, 思想解放的 大变革时期, “士”作为一股新生力量应运而生, 成为变革旧制度的 先锋战士也是势所必然。孔子作为士阶层的 优秀代表, 承历史之重托, 拓社会之未来, 首先提出 “仁者, 爱人”, “性相近也, 习相远也”颜渊的 卓越认识,摆脱传统的 束缚, 为新士人的 兴起开辟了 广阔的 道路, 揭示了 更高的人格, 展示了 一个崭新的 人生世界。春秋末期, 中国 社会的 现 实使孔子深深认识到人的 真正的 作用。他指出 :“舜有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