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孔子避世思想之表现

孔子避世思想之表现_第1页
1/8
孔子避世思想之表现_第2页
2/8
孔子避世思想之表现_第3页
3/8
孔子避世思想之表现 愚以为,孔子的避世思想,可从两方面观而得之。其一,从《论语》中记载的隐士和孔子擦肩而过的场景中,可见孔子对隐士的态度;其二,从《论语》中对孔子“听其言观其行”,可见孔子避世思想的本真流露。 一、从孔子和隐士的几次擦肩而过窥其避世思想 显然,不论是“大隐于朝”、“中隐于市”还是“小隐于野”,做隐者历来是避世者最醒目的行为标志。在这个标识面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么,从孔子对他们的态度上,又能见到什么呢? 南怀瑾说,“一些人说孔子思想与隐士相对,其实一点都不相反,甚至孔子也有避世隐遁的观念”,他在评论孔子“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这段话时说,“这一段表面上看,孔子反对隐士,实际上这一段包含着浓厚的隐士思想。‘贤者辟世’,时代不对了,觉得无能为力,挽回不了的时候,只有辟世。那么辟世干什么呢?就是保持有用之身,等待机会,做更大的贡献。讲不好听一点,也就是消极的自全其身。”[1] “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2]显然,孔子对隐者进行了分门别类。辟者,避也。孔子把隐居的贤士按照“避”之程度深浅,分成了四个层次,当然他不认为彼此有高下之分。最彻底的隐士自然是“避世”之士,像伯夷、叔齐这样跑到深山老林里去,采薇为生,不食人间烟火,最后饿死也不出山,就属于此一类。其次辟地,说的是从一个国家跑到另一个国家,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跑的方向当然是去乱国,适治邦。其次辟色,就是君主或上司在礼貌上对自己越来越怠慢,就要考虑是不是该走人了。孔子很看重脸色的,比如,当子夏请教什么才算行孝时,孔子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3]孔子认为,不要以为帮父母做点事,有好吃好喝的先紧着父母就是孝子了。关键在于,在做这些时,还要给长辈好的脸色。如果给大人难看的脸色,还不如别这样侍奉。孔子自己就因为没有得到好颜色就有过一走了之的经历。《史记·孔子世家》记载:“灵公与孔子语,见蜚雁,仰视之,色不在孔子。孔子遂行,复如陈。”卫灵公和孔子谈话的时候,见天上飞来大雁,就只顾看大雁。孔子可能觉得心不在焉的卫灵公没把自己放在眼里,对自己很不尊重,就又跑回原先呆着的陈国去了。比辟色程度更轻一点的就是辟言,听人言语不对付,就避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遇到不讲理的人,惹不起躲得起,不跟人一般见识。 值得注意的是,孔子毫不含糊地肯定了“...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孔子避世思想之表现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