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孟子的主要思想]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在儒家学说中,孔子被称为“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故历史上并称之为“孔孟”,儒家学说也被称为“孔孟之道”。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并有所发展,他的思想集中反映在《孟子》一书中,主要体现在“民本”、“仁政”、“王道”和“性善论”等方面。 一、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华,是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之一。他大大发展了春秋以来的民本思想,要求统治者“保民”、“与民同乐”,其中,最突出的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尽心下》)孟子认为民众比君主重要,天子之所以为天子是因为他得到民众的信任。他认为,“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离娄上》)桀和纣丧失了天下,正是由于失去了百姓的支持,失去了民心。因此他推崇“得民心者得天下”。 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提出对残害人民的暴 君可 以进 行 诛 伐 ,推翻 他,并认为这 是正义 之举 。“君有大过 则 谏 ,反覆 之而不 听 ,则 易位 。” (《万 章 下》)“诸侯危 社稷,则 变 置 。”(《尽心下》)对于汤 伐 桀、武 王伐 纣之事 ,孟子明 确 表 示 “贼 仁者谓 之贼 。贼 义 者谓 之残。残贼 之人,谓 之一夫。闻 诛 一夫纣矣 ,未 闻弑 君也”(《梁 惠 王下》)。他认为不 仁不 义 的上位 者是“独夫”,人民就 可 以“易 位 ”甚 至名正言 顺 地 杀 了这 样 的人,而不 背 上“弑 君”的罪 名。 孟子强 调 国君不 仅 要爱护民众,也要爱护臣 下,“君之视 臣 如 手 足 ,则 臣 视 君如 腹 心; 君之视 臣 如 犬 马 ,则 臣 视 君如 国人; 君之视 臣 如 土 芥 ,则 臣 视 君如 寇 雠 。”(《离娄下》)在他看 来,国君对臣 下不 尊 重、不 爱护,臣 下同样 可 以背 弃国君。“君有过 则 谏 ,反覆 之而不 听 ,则 去。”(《万 章 下》) 孟子把 人民的意 愿 作 为战争 是否 该 兴 起 的重要标 准 。当齐 宣 王在攻 取 燕 国的问 题 上向 孟子请 教时 ,孟子认为取 不 取 2 燕国要看燕国的人民是否愿意,“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