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月考卷(附答案)一、文言诗文阅读(50分)(一)默写(20分)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2、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3、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4、,。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二)解释加点字(10分)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2、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委:去:3、去人近去:4、及日中及:(三)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12分)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上文选自“志人小说”代表作之一的《》,是________(朝代)人________(姓名)组织编写的。2、对划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友人十分惭愧,下车引导陈元方。陈元方进入家门后不顾友人。B.友人感到很惭愧,下车引导陈元方。元方进门后不再看他。C.友人感到很惭愧,下车去拉陈元方以(表示好感)。陈元方进入家门后没有回头看(他)一眼。D.友人十分惭愧,下车去拉陈元方。陈元方不顾友人自己进入家门。3、请指出以下称呼所指代的对象。①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尊君:②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家君:4、对这段话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陈元方反驳友人,可见他明白事理,聪明机智。B.友人迟到在先,责骂陈太丘在后,可见友人是个既“无信”又“无礼”的人。C.陈太丘不与友人打招呼就独自上路,陈太丘不讲信用。D.由陈元方的言行可看出其父陈太丘应是个守信懂礼的人。(四)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8分)鲁人徙越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注释】①屦:麻鞋。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④跣:赤脚。1、解释句中加点字的含义。(4分)(1)或谓之曰(2)以子之长2、翻译划线句(2分)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3、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二、现代文阅读(50分)(一)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地,地,走得很。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1、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3分)A稳稳仔细慢慢B慢慢稳稳仔细C悄悄慢慢小心D悄悄慢慢仔细2、“我”的母亲改变主意要走小路时,为什么要“摸摸孙儿的小脑瓜”?(3分)3、文中“早已习惯”和“还习惯”能不能互换,为什么?(3分)4、文中的“我”是一个有家庭责任感的中年人。请从文中找出最能表现他这一特点的描写语句,并写在下面。(3分)5、从这一文段中,这一家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3分)6、文中划线的语句描写了“我”的母亲放眼小路所看到的景象。请你说一说,母亲看到这些景物,心里会想些什么呢?(3分)7、为什么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