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婚俗蒋志聪彝族婚俗不仅是一家一户的个体行为,而且与整个家族、姻亲、邻居都有关系,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播与接受的过程。而婚礼的仪礼过程是彝族文化的大展示和演绎,不论是穷古博今、互难才学的“克斯”、“克智”、“佐”等口头演述,还是优美动听的“牛牛伙”歌诗传唱,还是抒发离愁别绪、反抗包办婚姻的哭嫁歌等传统,抑或充满娱乐竞技色彩的泼水、摔跤、“蜀确”、打亲、迎亲仪式,抑或抢狗食、不落夫家、圆房之夜的抓扯等习俗,都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表达了独特的民俗情趣,具有多重文化价值。婚俗是伴随着人类发展过程而产生的伴随人类社会始终的礼俗制度。人类的历史有多长,婚姻的历史就有多长。而婚俗礼制因民族的区别而千姿百态丰富多彩。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彝民族也形成了一套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婚俗礼制。不论是汉文史籍还是彝文史料,有关彝族婚礼的记载不多。彝文典籍《勒俄特依》、《公史传》、《母史传》记载:远古时代,彝族先民经历了“只知有母,不知有父”的母系社会,石尔俄特为寻找父亲而历经磨难,终于在兹尼石色的暗示下取妻生子,实现了“生子见父”的愿望,彝族社会由此进入了“男娶女嫁”的父系社会时代。彝族与其他古老民族一样,从原始杂乱的群婚制、对偶婚、一夫多妻,历经漫长岁月,逐步过渡到一夫一妻的家庭形式。凉山作为全国最大的聚居区,婚俗保留最为完整。彝族结缔婚姻,实行严格的民族内婚、等级内婚、家支外婚、姑舅表优婚和姨表不婚等制度,并保留着转房、抢婚等形式。一桩婚姻的结缔,需要一定的程序,即为婚前礼仪、结婚礼仪两部分,每种礼仪过程又有若干程序。一、婚前礼仪有说媒取婚、订亲行聘、择日定期、节食禁水等程序,每个程序有其相应仪式内容。说媒取婚。彝族男子到了一定年龄,则请媒人“夫嘎”说媒,媒人根据等级、生辰、命宫、禁忌等了解两家是否可以开亲,如果命宫相合,且双方愿意开亲,则择日到女方杀小猪取胆、脾等进行占卜。如果不吉,则该婚姻即行中止。说媒合婚,则媒人往返于双方之间商议聘金。议定之后,男方择日打酒并携一对同窝孵出的鸡等前往女家请婚。订婚后,如果一方毁约,则须加倍赔偿对方的损失,如果男方毁约,则已付聘金则不退。订婚这一天,男方备好女方的第一批彩礼钱。到了约定的时间,由男方的父亲、伯父、兄弟及媒人去女方家订婚,订婚彝语为“哦惹木”,订婚要“滇布司典”(意为杀牲)。在订婚饮酒时,媒人先敬酒给双方父亲后说:“天地相亲,彩虹做媒;虫蚊相亲,大地做媒;鱼儿相亲,大海做媒;猴儿相亲,森林做媒;男女相亲,媒人说合成。今天,哦沙木,即订婚,滇布司典的婚约就是习惯法法定的婚姻,大家要认真对待,你们两家从今天起就是姻亲了。”女方的父亲表态说:“有女子要嫁给可靠的婆家,牛羊要放到草丰的地方。我们是放心把女儿嫁给你家儿子的”。男方的父亲表态说:“打个石头过去要听落音,放群羊子到沟箐看牧草。你相信我家是可靠的,谢谢你!以后我们全家要带好你女儿,请放心。”婚龄一般看女方,满虚岁17、19、21、23岁等单数出嫁为宜,男方的年龄不讲究。婚礼前节食禁水。彝族至今还保留新娘在出嫁前禁食禁水数天的习俗。新娘一般在婚前半月就开始节食,婚期临近前一周每天只吃一个鸡蛋和喝一碗水,到出嫁那天完全禁水禁食。二、婚礼仪式凉山彝族婚礼比较复杂。概括起来可以分为接亲、送亲等环节。每一个环节中始终贯穿一个“乐”字。结婚时间一般选择在秋冬季的属鼠、鸡、猴、羊日。正式出嫁时,先由男方根据路程远近在本家支中派出彝称“线木”的小伙子数人或十数人,携酒盛装组成迎亲队伍,前往女方接亲。届时,女方亲友邻里相聚等待,其间最为热闹与惊险的为泼水仪式。接亲者至,女方的姑娘们早已在房前屋后“线木”必经的沿途储水设防以待,当“线木”们进入了伏击圈时,姑娘们个个精神抖擞、笑逐颜开地手持竹枪、瓢盆、木碗从四面八方冲出将水泼向“线木”,旁观者在旁助威呐喊,可谓水花四溅,你追我赶,十分热闹。当“线木”们冲进屋里坐定,姑娘时常乘人不备冲进来,将盆盆冷水再次泼向线木,还调戏“线木”们,道“为了养大女儿,妈妈脱了九十九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