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内部审计的发展及其定义(一)内部审计发展阶段内部审计从产生到发展,直至形成现在的认知,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由简入繁的过程,走过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一般将内部审计发展阶段划分五个阶段:1、内部审计萌芽阶段2、财务导向内部审计阶段3、业务导向内部审计阶段4、管理导向内部审计5、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阶段以上各个阶段实际有着相互的联系,并非独立割裂开来,前者是后者的发展基础,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与发展,是在前者的基础上,根据各方环境的变化对内容进行丰富与完善,在不同阶段中,内部审计也在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持续不断的作用力推动着内部审计的向前发展。同时,在内部审计不同的发展阶段,与该阶段的内部审计定义有着相对应的关系,两者之间具有关联性。这种关联也是由于审计环境的变化、对内部审计需求变化、内部审计自身发展的变化等形成的。1、内部审计萌芽阶段内部审计最初产生于奴隶社会,是随着当时社会产生了私有制、财产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出现分离的现象而出现的。作为财富的拥有者为了加强对自己财富的管理,往往会让自己最信任的人进行监督查看,进而产生了古代的内部审计。在中国、古代罗马、希腊等国家的历史上,对内部审计组织及活动均有着相应记载。中国的审计思想由来已久,向上可追溯到西周时期。据中国《周记》中记载,在西周时期,周王朝便设有了“司会”和“宰夫”两种官职。“司会”可以从日成、月要、岁月三个方面勾考皇室的财政收支,保管书契、版图及副本,可以看到这种工作内容及性质实际已经具有了现在意义上的会计稽核和控制的作用,这也成就了原始意义上的内部审计;“宰夫”则具有独立性,独立于财会部门之外,他做的事情是“考其出入,以定刑赏”之与政府审计有所类似,形成了政府审计的雏形。再如古代罗马,人们采用了“听证帐目”的方式来检查负责财务的官员有没有做出一些不应该做的事情来,有没有贪图好处,并进行欺诈的行为。古罗马的这种方式,是让不同的人对同一事件的发表一个看法,有点类似现阶段被广泛使用的360度的管理测评,希望全方位的了解一件事情的真实性。单就审计(AUDIT)一词来说,它就是来源于拉丁文的“听帐人(auditus)”。再如公元前510年左右,在当时的古罗马,很多庄园的奴隶主喜欢用信得过的“亲信或管家”来监督管理庄园的代理人,这种代理关系的存在实际就产生了“委托受托责任关系”,也就因此明确了奴隶主与代理人之间的职责,这种监管代理人受托责任履责情况的举动被大家认为是内部审计出现的萌芽。奴隶社会发展到封建时代,古代内部审计继承了早期内部审计的思想,并且有了长足进展,这个时期更是出现了独立的内部审计人员,成为了这个时期的显著标记。在这个时期,内部审计出现了很多种形式,诸如寺院审计、行会审计、银行审计和庄园审计等等。我们以寺院审计为例。在十一世纪以来,寺院在西欧极为普遍,并且有一些寺院还兴办了各种类型的手工作坊进行创收,因此就积累了属于寺院的大量财富。寺院为了保证财产安全,就希望能够在各方面的管理上得到加强,因此寺院配备了各种专职管理人员来进行管理。但这个时候又开始担心配备的这些管理员工作是否认真负责,是否有贪污获利的情况出现呢?于是又配备了一些有专业知识背景的人来做审计,让这些人对管理人员的日常财务账户进行检查,这个设立检查的过程也就产生了寺院审计。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在内部审计的萌芽阶段,虽然已经初步有了相应内部审计思想,但这个时期内部审计还是处于内部审计发展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还只是有了一定意识,做的事情还只是满足管理的简单需求。2、财务导向内部审计阶段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内部审计已经从最初萌芽阶段所关注的防止欺诈、保证资金完整安全,逐步的发展到了对组织财务事项的关注上来。由于关注内容的变化侧重财务,因此这个此阶段称为了财务导向内部审计阶段。这个时期的内部审计发展实际与外部审计的推动有关系。在1934年的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要求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必须经过外部的注册会计师的审查,这件事情促进了企业内部建立相应的部门或者人员来服务于外部审计,一方面内部的组织及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