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时, 属于科学课程标准中的“物质世界”中“物质变化”的范畴。本课内容主要分为“会变味的米饭”、 “米饭、淀粉和碘酒”、 “寻找淀粉的踪迹”、“制作神秘的信件”四部分, 主要通过米饭、 淀粉和碘酒的变化认识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之一——改变颜色。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过程与方法:用细心体验、 分析推理、 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探索新事物的兴趣。重点:米饭、淀粉和碘酒发生了变化。难点:分析米饭、淀粉和碘酒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确立难点的依据: 米饭、淀粉和碘酒发生了化学变化,其本质就是产生了新的物质,而更多的学生会认为只是颜色发生变化而已,米饭也依然是颗粒状的, 所以学生容易形成概念上的理解偏差,所以,要让学生明白改变颜色也是化学变化的一种形式。因此确立分析米饭、淀粉和碘酒反应产生新的物质为本课的难点。教学准备:每组一些米饭、一些淀粉、一小瓶碘酒、一支滴管、几种常见的食物教学过程:一、会变味的米饭师:上节课我们做了这样的实验,米饭遇碘酒变蓝,(板书:米饭 +碘酒→蓝)这是为什么呢?这里包含什么道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它的变化。师:米饭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我们几乎天天都在吃,谁能说一说,米饭是什么味道的?生:回答。(没什么味,有点儿甜)师:米饭到底是什么味道的, 今天我们一起在课堂上细心体验、仔细品味米饭的味道,谁知道什么是细心体验?(板书:细心体验)生:细心体会⋯⋯。师:那就请同学们细心体会米饭的味道吧!生:品尝。师:刚才每个小组确实都在细心体验、仔细品尝米饭的味道, 来说说你尝到了米饭是什么味道的?生:有点儿甜。师:这种甜味与我们吃的糖块的甜味一样吗?有什么差别?生:不一样。糖块放到嘴里一下子就甜了,而米饭是嚼一会儿才甜的。师:米饭本身是甜的吗?生:不是。师:为什么咀嚼后会有甜味呢?二、米饭、淀粉和碘酒[1] 生:⋯⋯师:米饭原来是不甜的,经过咀嚼后变甜了,这说明什么?(板书:(米饭)不甜——(?)甜)生:产生新的物质。师:这种物质是谁变成的?生:米饭。师:这可能与米饭的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