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摘 要:动词是最具动感的词,没有动词就无法写活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虽然动词感情色彩没有形容词、副词浓厚,但是,在新闻写作中,大力提倡多使用动词,在新闻写作中把动词用好,才能真实准确、生动形象地再现新闻人物和事件。本文结合新闻作品分析、阐述动词在作品中的精彩表现及作用。关键词:新闻中的动词动词分析动词作用在给学生讲新闻写作的时候,常常提到新闻写作要少用形容词,多用动词, 要让动词在新闻作品中 “闪光 ”。那么动词在新闻作品中有哪些精彩的表现呢?下面结合作品谈一谈。一、通过对新闻人物动作细节的描写,表现人物内心复杂的情感《导师母亲》这篇作品中,运用了大量行为动作描写,开头一部分是这样写的:1997 年 9 月 5 日,是我离家去北京大学数学研究院报到的日子。炊烟一大早就在我家那幢破旧的农房上升腾,母亲在为我擀面,这面粉是母亲用5 个鸡蛋向邻居换来的。端着碗,我哭了。我撂下筷子跪到地上,眼泪一滴滴地滚落⋯⋯每次读到这段动作描写,我内心像打翻五味瓶一样难受,眼泪总是在眼眶中转悠。设身处地地想一下: 贫困的家境,连面粉都没有,用 5 个鸡蛋换来的面粉,这是典型的农村贫困的写照,几只鸡就成了家里的银行,靠抠鸡屁股供孩子上学。然而, 感动人的不是贫困,而是贫困的家庭培育出了一名北大的高材生,这只是感动人的第一步,而更感动人的是这名高材生懂得感恩。一个“端 ”字,一个 “哭”字,一个 “跪”字,一个 “滚”字,把一个孩子对母亲的感恩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把一个孩子对母亲的理解与爱畅快地表达出来了。天下多有几个这样的孩子,真是父母的幸运、社会的幸运。面对当前“拼爹 ”的现象,我发出这样的感慨:平凡的孩子有个伟大的父亲,倒不如平凡的父亲有一个不平凡的孩子。二、通过对新闻人物动作逼真的描写,挖掘人物内心丰富的情感《领导干部的楷模—— 孔繁森》里写道:孔繁森默默地站在母亲面前,用手轻轻梳理着母亲那稀疏的白发,然后贴在老人的耳朵旁,声音颤抖地说:⋯⋯ 说完,流着眼泪给母亲深深磕了一个头。这里不说 “站”也不说 “梳”这两个动词,且看一个“贴”、一个 “颤抖 ”,就把孔繁森对母亲的孝心与对母亲的愧疚同时表现出来了。此时, 孔繁森担任聊城地区行署副专员,在二援西藏临行前面对90 多岁高龄的老母,心里是一种啥样的滋味?这里的“贴”“颤抖 ”“磕”都是对老母亲怀有的敬畏与赎罪。相比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