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1 不断充电,努力丰富教师内涵精心策划,着眼促进学生发展——有效教学的感悟安丘市景芝镇浯河中学李晓红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探讨一些关于教和学的体会,尤其是自实施新课标以来的认识。一、我们共同的困惑——教学的不良倾向想必大家都有感觉, 我们现在的课程和当初大家上学时的课程是有区别的。是的,新课标实施以来,我们的课程任务增加了,但是我们的授课时间却减少了。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拼命地讲,一个劲的灌输,课堂时间不够就拖堂, 拖堂还解决不了问题就占用学生上自习课,甚至我们不得不抱怨, 课程撵不出来,真急人!但是,我们很少考虑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并且经常纳闷:自己讲的那么透彻了,学生怎么还不会呢?其实,太多的长时间的知识输入,会引起学生视觉、听觉和大脑的疲惫,即使你讲的再好,有什么用呢?知识的输入没有被接受就是灌输,知识的输入被接受就是滋润。当我们在讲解时, 有没有关注学生的表情, 有没有考虑到所讲的知识和学生的知识网络达成连接,达成共识,形成共鸣。就像爱因斯坦所说的:“即使是一头健康的猛兽, 当它不饿的时候,如果有可能用鞭子强迫它不断地吞食,特别是当人们强迫喂给它的食物是经过选择的时候,也会使它失去贪吃的习性的。 ”一个老师,在课堂上剥夺了学生的参与权、说话权、思考权,又怎会积极主动的去听、去学呢?这一点,我也深有感受,当学生的感觉真的不是很好,如果老师讲的有趣,并且是我们所需要的,注意和我们互动,我们就觉得很感兴趣,觉得时间很快,而且一点也不觉得累。如果是我们不喜欢听的,觉得高深莫测的,老师语速很快的,长时间大量输入的,我们就会感到很累,一会就觉得困倦,走神。我们是成人,也有很好的自控力,也知道应该了解一些高端的东西,但还是无法完整的听下来。 更何况我们年龄那么小的学生呢?怎么可以在我们滔滔不绝,不估计他们的时候, 能一直认真的听讲, 并领会我们讲的东西, 虽然我们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仍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这就是高投入低输出的明显表现。在新课程实施中 , 由于种种原因 , 在教学中 , 出现了新的倾向。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2 一是“自主”没有落到实处。通过多次的课堂观察, 发现“他主”现象明显。即学生在教师组织的活动中 “忙碌”交流 , 汇报 , 表演, 操作 , 很难看到学生在静静地进行个体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