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第 1页,总 517-18 年实验班专题二: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宾證理務化洌條第 M 期综合训练组稿:姚胜军1.甲午战争“让之前三十多年中国的和平发展走向终结,也让因'同光中兴'而恢复的自信最终丧失殆尽”。这说明A. “中体西用”无法挽救清朝的颓废 B.革新传统文化已成为时代主题C.政治体制开始成为近代化障碍 D.国家兴盛的关键在于唤醒民众2.近代一些感时忧世之士主张:“廷精于中西学者,广译西国有用之书,贱价出售,以广流传,使咸识格致之妙用然后迂腐之见化,然后诽谤之风……朝野一心,人无间言。”下列主张属于“感时忧世之士”的是A.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C.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 D.由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共和是“进化之公理”3・1896年,梁启超在代总理衙门起草的《筹议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指出:“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二者相需,缺一不可。”1898 年张之洞出版《劝学篇》,提出:“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中体西用”是当时中国各政治派别普遍接受的主张B. 张之洞把西政作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其思想与维新派思想趋同C. 梁启超与张之洞宣扬“中体西用”都有救亡图存的目的D. 19 世纪末,“中体西用”是中国近代化发展的强劲动力4. 一位学者在评价新文化运动时说:“古代文学艺术大部分受到推崇,特别是小说、白话文学等更得到前所未有的很高的评价。诸子和佛学的研究在深化,恢复了它们应有的地位。就以儒学来说,指出其价值观念不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同时,也没有完全否定其在历史上的作用。”这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A.反对旧道德祟尚现代文化 B.混淆了传统与现代的界限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存在继承传统文化的特质5. 洋务运动兴起之际,冯桂芬提出中国传统任命官员的方法“岂不以才德虚而无据”,因而他建议“吏部籍之以得举(举:选举)多少为先后,遇应升缺列上,其无举者不得列。”到 1898 年,京官们对这一改革建议几乎持清一色的敌对态度。以上材料说明了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最初思想渊源 B.早期维新思想突破了“器物”的限制C.冯桂芬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D.京官们在 1898 年一致反对变法图强6. 1917 年 3 月,严复撰文指出:“若察欧洲战势,德人乃处强弩之末。潜艇虽烈,不足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