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组织行为学-员工态度

组织行为学-员工态度_第1页
1/19
组织行为学-员工态度_第2页
2/19
组织行为学-员工态度_第3页
3/19
第四章 员工态度第一节 态度 attitude 一、态度的概念1.态度的定义态度是个体对某一具体对象相对持久的情感、认知和行为倾向。首先,态度指向一定对象;其次,态度是一种内在心理倾向;(1)认知成分 cognitive component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认识、理解和评价。(2)情感成分affective component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喜爱或厌恶的情感体验。(3)行为倾向成分behavioral component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是行为的准备状态。例: “老板很有魄力,非常随和”—员工对老板的态度认知成分;“我很钦佩我的老板 ”—员工对老板的态度情感成分;“我愿意与老板一起讨论事情, 有时也偶尔开开玩笑 ”—员工对老板的态度行为成分。2.态度与行为(1)态度能够预测行为一般态度能够有效预测一般行为;具体态度能够有效预测具体行为;态度测量与实际行为的间隔时间越短,态度与行为就越一致;原因: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人们寻求态度与行为之间的一致性。这意味着,个体努力调节不同的态度,并使态度和行为保持一致, 以使自己表现得富于理性和言行一致。当出现不一致时,个体就会采取措施促使态度和行为回到一致的平衡状态。人们采取的办法有改变态度、改变行为或为这种不一致寻找理由等。例:烟草公司的经营者(2)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强弱行为意向模型behavioral intentions model:预测行为最佳的方法是关注行为意向, 而意向取决于有关行为的态度和规范。规范是社会或群体接受或允许的行为准则。 一个人的行为首先必须符合群体或社会规范。当态度和规范都是正向的,意向才能强烈; 如果态度和规范相冲突, 两者的相对强度决定意向或行为。二、态度理论1.平衡理论 balance theory (1)美国心理学家纽科姆也使用了类似的“A— B— X”的模式来表明这种关系。P:认知主体O:另一认知主体X:P 和 O 之间的事物或态度对象图中 “+ ”表示亲切或重要, “—”表示无关紧要。其中, P 是一个认识主体, O 是一个认识客体, X 是第三者(可能是人,也可能是某一事物)。他认为 P 与 O 之间是自发形成协调关系, 同他们对 X 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 P 和 O 如果对 X 的态度一致,则他们之间的关系协调、平衡;如果不一致,则他们之间的关系就会紧张、不协调、失去平衡。为了消除紧张、不协调,恢复平衡, P 与 O 需要加强沟通,交换意见,达成共识,以便使关系保持平衡。(2)据此,该模型有八种可能...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组织行为学-员工态度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