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及应对农业面源污染是指由农药、化肥的废弃物,稻草秸杆,畜禽粪便等分散污染源引起的对水层、河道、大气等生态系统的污染。面源污染的时空范围广、不确定性大,成份、过程复杂,难以控制。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高度重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但面源污染由来已久,尤其是近几年呈现出逾来逾烈的态势,严重制约生态农业建设和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一、XXX乡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分析(一)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表现形式。农业面源污染有很多种表现形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化肥、农药过量施用。目前,农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总体水平普遍较高,部份田块每亩使用量甚至达到200多公斤化肥和20公斤农药,折纯氮400公斤,超出全国平均化肥施用水平。究其原因是部份农户贪图省时省力,不按农技部门提供的配方量,超剂量使用农药、化肥,特别是部分杀虫剂,个别农户超剂量达到配方量的2—3倍,对土壤、水体造成严重危害,并影响到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二是人、畜、禽粪便无序排放。由于当前新农村建设以及居民点建设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规划,造成农村的人、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尚处在起步阶段,农户畜禽圈舍布局不合理,甚至部分规模养殖场都没有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或处理不当,粪便中有害成份直接排入沟渠河道,直接影响公共卫生,也对环境造成难以恢复的影响。农业面源污染引发的环境问题也日益成为村民群众关注的焦点。三是农业废弃物的污染。农业生产产生的稻草秸杆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不到40%左右,大部份农户采取焚烧的方式,既浪费资源又影响大气环境,同时还会造成严重的交通隐患和火灾隐患。(二)农业面源污染带来的危害。1、对人体健康带来影响。大气质量降低,粪便垃圾未能及时清理,直接影响到人居环境质量的提高,累积于河道水体中的残留化肥、农药,通过饮用水、农副产品等方式进入人体,给人体带来一定的直接或间接危害。2、对人居环境带来危害。农业废弃物焚烧、养殖场排放的粪便,农田化肥农药等排入河道后,大量的含氮、磷有机物,毒素、碳氢化合物进入自然水体、大气,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而难以发挥自净功能,并使水生物大量死亡,对水产养殖带来影响。化肥、农药的长期残留,造成土壤退化,从而减少农田产量和降低农产品质量,最终造成生态系统破坏,人居环境恶化。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难的原因一是相对于工业“点状源”污染,农业污染是“面状源”污染,这使之更难监测和控制,其治理难度比工业更大;二是对农村建设缺乏监管和设计规划,对农民关于农业污染的成因和防治方法宣传不够,大多数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较为淡薄;三是由于技术、经费、人才等方面的原因,治理的手段和技术还相对滞后一些科技成果的转化、见效还不快。三、近年来农业面源污染所取得的成果经过多年努力,农村也已逐渐摸索出了一些综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路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一是通过致力开展标准化农业的推广,推行绿色无公害认证,严格控制农药、化肥的施用量,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二是科学制定畜禽发展规划,启动新农村建设,规划定畜禽规模养殖场,推广沼气池建设及格式化粪池治理。三是积极开展平衡施肥工作,实施秸秆还田技术,以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四是努力提高秸杆综合利用率,积极推行秸杆繁育食用菌、秸杆饲料等新技术,稳步提高秸杆循环利用水平。四、农业面源污染的处理建议和对策(一)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大力建设节约型农业和有机农业。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加快实现传统的“资源—产品—废物”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模式转变,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一是推广沼气综合利用技术,沼气具有本小利大,经济实用等优点,是一种理想的农村清洁能源。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是一条利用率较高的循环经济实现途径。二是推广各种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充分调动各类农业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社会关注、探索发展生态经济的新路子。三是稳步提高资源的利用水平。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变废为宝”是循环经济理念的重要体现。实施秸杆还田、培育食用菌等方法,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