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消费信贷问题的研究与分析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影响逐步加深的背景下,国家把扩大内需作为保持经济增长的战略方针。如何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启动和激活农村消费市场,是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因此,了解农村消费信贷发展的现状,把握农民消费信贷需求,完善消费信贷政策,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挖掘农民消费需求潜力,对于实现农村经济持续稳定较快发展,具有深刻意义。本文就对宁波鄞州区农村消费信贷现状及制约农村消费信贷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一、农村消费信贷发展的现状及特点(一)农村消费信贷业务稳步发展,但增量明显落后于城市2000年,宁波市开办了农村消费信贷业务,主要由农村合作银行承办,贷款种类主要有生源地助学贷款、小型农机具消费贷款、小额生活消费贷款等。2007年以来,邮政储蓄银行和农行开始涉足农村消费信贷领域。目前,农村消费信贷单笔额度在3万元以下;期限以1年以内为主;执行利率是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30%~100%,且以上浮100%为主;还款方式为一次性还本付息。总体看,随着国家启动消费宏观政策的出台,金融机构适时加大了居民消费信贷的支持力度,农村消费信贷业务虽得到一定发展,但增量明显落后于城市,贷款总量占比较低,截至2008年12月末,宁波市农村消费信贷余额18650万元,仅占消费信贷总量的6.7%。(二)消费信贷品种需求多样化随着农村经济的日益好转,农民生活中的举债行为日渐增多,农民消费意识逐渐从“积累消费”向“举债消费”转变,农民对消费信贷品种需求呈多样化。据对500户农民调查显示,56.8%的农民表示对消费信贷有需求。其中,建房贷款和大型农机具购置两类贷款占比高达65%;对大额耐用消费品贷款、医疗消费贷款、住房装修贷款和汽车贷款等的需求相对较低,占比分别为15%、9%、7%和4%。(三)消费信贷需求单笔额度大额化住房一直是农村最重要、金额最大的消费支出,近年来呈现出向追求房屋质量和舒适化发展趋势。目前农民盖房不只是为儿娶女嫁,特别是农村中一些观念超前的年轻人更注重房屋质量和装饰程度,标准要求也越来越高,消费信贷需求金额也不断增大。据调查,当前农民对消费信贷单笔额度的需求大部分在1万元以上,选择1万元以下的只有40人,占比仅为8%二、制约农村消费信贷发展的因素分析(一)受传统观念约束,农民信贷消费的心理底线难以突破目前大多数农民消费观念仍比较陈旧,主要表现为:一是以“量入为出”作为勤俭持家的美德,即期收入成为当前消费的最大极限,而负债消费被视为败家行为,舆论谴责,亲友不容。二是积累性消费特点突出。一年的大项消费集中在卖蒜、棉花、粮食等农副产品得到收入后及重大节日等;一生中的消费主要集中在嫁娶、建房、子女教育等方面,常常是多年积累,一次性大量消费。超前消费、贷款消费的意识不强。传统的消费观念已成为开拓农村消费信贷业务的思想障碍。(二)农村消费环境和农民社会保障不完善严重阻碍了农村消费信贷需求的扩张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消费环境差,影响了农村消费信贷需求的升级。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较差,基础设施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档次上都明显滞后。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很不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更是缺乏,在医疗、教育等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农民在子女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支出增长有较强的预期。另外,农民收入水平低,增收难,是制约农民增加消费的主要因素。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城镇居民社会保障投入力度的加大,财政拨款编制人员工资普遍上涨,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相对来说,从事农业种植、养殖业的农民却由于农产品消费弹性低,价格不高,从事二、三产或外出务工又存在诸多制约因素等,其收入水平长期较低且不稳定,收入差距逐步拉大,直接影响到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三)农村消费信贷供给机制不完善一是缺少相关的支持农村消费信贷的政策。虽然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的管理规定(试行)》以及人民银行出台了《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汽车消费管理办法》(试点办法)等单项消费信贷管理制度,但是至今还没有建立较为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