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业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在农业领域的延伸,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标志。我省是国家信息产业部“农村信息化信息综合服务试点”第一批试点省,目前建立了四川农经网、农情网、农科网、西部农业在线网等涉农信息网络,构建了农业科技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各通信网络运营商和企业也推出各种涉农的应用服务,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关键字农业信息化信息信息资源第一章绪论由于四川地处内陆,幅员广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我省的农业信息化起步晚,进程较慢,一方面政府要出巨资建设农村信息化通道及网络,另一方面广大农民受收入水平和文化局限,无法运用现代通信技术及手段来获取信息。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尤其是要破解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难题,缩小城乡“数字鸿沟”。而要跨过这“最后一公里”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1.1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主要还是传统的电视、广播、报纸等1、手机和固话主要还是停留在打电话的层次,并没有上升到获取有用知识信息的层次。2、农信机、党员远程教育等其他农业信息服务难以成为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它们要么只能下不能上,互动性时效性不强;要么信息比较零碎,缺乏对农民的有针对性的系统化信息。1.2涉农信息系统推广使用面临难题1、网络建设滞后。乡、村一级缺乏农业信息服务组织,信息接入“最后一公里”瓶颈以及信息来源“最初一公里”断档。2、农民信息网络知识匮乏。很多农民根本不会使用电脑。另外,对信息的鉴别能力很弱,往往发生受骗上当的情况。3、电脑在农村还属于奢侈消费品,在农村普及困难;4、企业、专合组织、农民参与度不高,存在政府及相关部门一头热的现象。1.3农业信息收集困难、传输方式单一、信息使用效率不高“农业信息网”、“农经网”站点已到县乡,每个点都有信息员,但信息员队伍不稳定。信息面源窄,“四多四少”:即下载信息的多,上传信息的少;国内信息多,国际信息少;种植业信息多,林牧副渔业信息少;现状信息多,趋势信息少,适应面窄,指导性不广。1.4农民信息获取成本高,对于目前农民收入而言信息获取的成本过高由于农村居住分散,通讯、光纤铺设线路的成本高,造成农户使用成本过高。如成都郫县光纤村村通工程每月每户15元,甚至高于成都市区的10元;四川资中县顺河场镇机顶盒每月每台60至70元,农民认为太贵。1.5农业信息化人才和设备缺乏农业信息服务人才总量不够,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这种现象在乡(镇)、村表现得尤为突出,难以适应农业信息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大多数村子只有一台电脑,大多是上级部门淘汰下来的,很多村干部不会用也不会维护。1.6重复建设,资源共享困难1、网站重复建设,运营成本高。全省涉农网站有300多个,在信息内容方面就大同小异。2、各部门、单位独立建设网站、农业信息化服务系统,硬件投入浪费。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科技、气象、农业、组织、教育、通讯等各部门各自建设自己的信息化服务系统,各系统都要配备电脑、电视、农信机等硬件设备,设备配套重复建设,浪费巨大,农业部门的信息权威性也受到影响。第二章农村信息化实行建议综上所述,在农业信息化的具体工作中,各级政府部门和通信运营商截至目前还没有找到真正解决农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切实可行的办法。我们建议:2.1政府主导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初级阶段,政府应承担农业信息化的主体角色,成为农村信息化的第一推动者。1、积极引导,加大投入。近日,国务院提出了扩大内需的十大措施,确定了4万亿的投资计划,其中”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措施之一,建议把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列入农村基础建设范围,并作为灾后重建的重要内容,加快完善相关农业信息化的软硬件设施。2、降低资费及补贴。在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的初期和运转后的一定时间内,政府应在资金、优惠政策以及人员组织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扶持,并适度降低通讯费用。3、建议将电脑作为“家电下乡”的电器之一。我省是“家电下乡”的首批试点省建议把电脑纳入下乡电器范围,对农民购买电脑给予补贴,提高电脑在农村的普及率。4、建立信息化示范试点。赋予示范基地更大的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