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与邮政储蓄银行营运能力比较分析1中国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在不断的发生着变革。我国的农村合作金融产生于50年代初,当时刚刚获得解放的农民为了保护胜利的果实为了摆脱农村高利贷的盘剥,解决生活、生产中对货币资金的要求,在政府的号召下自愿组建起了农村信用合作社。经过50年的长足发展,农村信用社经过了五次大的改革历程。在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个人对生产资料所有权被取消,随着公有化程度的提高,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合作性质被淡化,并被转化成国家银行在农村的基层机构。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这种“官办”的制度安排已不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变化。1984年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开始推行以恢复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和经营上的灵活性为基本内容的体制改革。1996年农村信用合作社与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脱钩,受人民银行代管,并开始按合作性原则运作。2003年,8个省开始进行推行改革试点,2003年以来的试点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资本充足率大幅提高,抗风险能力有了较大变化;不良贷款率下降,资产质量明显改善。农信社经过2003年以来的改革发展,已经初步改变了以往资产质量低、金融风险大、经营效益低下的局面,农村合作金融的命运出现了转机。2004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并持续至今。2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发展历程我国邮政储蓄最早始办于1919年,民国末期陷于停顿。新中国成立后,人民银行于1951年委托邮政部门代理储蓄业务,1953年再次停办。1986年,为支持国家经济建设,国务院批准邮政部门恢复办理储蓄业务,并在原邮电部和各省(区、市)邮电管理局内设置了邮政储汇局,对邮政储蓄、汇兑等项金融业务进行管理。从1986年到1989年的起步阶段。依托邮政的网络设施,邮政部门为人民银行代办储蓄业务,并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建立了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充实人员队伍,广大城乡居民开始认可和接受邮政储蓄。从1990年到1998年的平稳发展阶段。邮政储蓄由代办模式转变为自办模式,邮政储蓄资金全额转存人民银行,双方协商确定转存款利率。从1998年到2003年的快速提高阶段。邮电分营、邮政独立运行后,邮政储汇业务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邮政储蓄余额逐年攀升,成为邮政业务中规模最大、增长速度最快、贡献率最高的高效业务和支柱业务。从2003年以来,以国家对邮政储蓄开始实行新老划段、新增资金自主运用的改革为标志,邮政储蓄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邮政储蓄由单纯的吸收存款,向资产、负债、中间业务全面、协调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为城乡居民提供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市场地位进一步巩固。经中国政府批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限责任公司于2007年3月6日依法成立。成立后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将继续依托邮政网络,按照公司治理架构和商业银行管理要求,不断丰富业务品种,不断拓宽营销渠道,不断完善服务功能,进一步致力于建设沟通城乡、覆盖全国的金融服务网络;致力于建设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营运安全、竞争力强的现代银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3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营运能力比较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生力军的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在完善体制、经营领域、服务对象、政策扶持等方面存在许多共性,但也存在着区别。3.1农村信用社相对于邮政储蓄银行的劣势3.1.1资金的流通通道与网络1众所周知,农村信用社的资金汇兑渠道不完善是制约其业务拓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行社脱钩”前是依赖农行的网络,金融体制改革后是通过人行的网络。现在正处于建设中“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其功效是否可一蹴而就尚需拭目以待(原国有商业银行所耗不低于十年)。反观邮政系统,邮政储蓄网点遍布全国,深入城乡各地。全国有7•6万个邮政营业网点,邮政储蓄网点有3•6万个,4•5万个邮政汇兑网点,国际汇款营业网点2万个。其中3.2万个分部在农村地区。而农村信用社的数量,截至2005年10月末,全国有3•4万个,且其几乎全部分布在农村地区[1]。在整体布局上,邮政系统的触角更深,最为核心的是邮政体系的计算机系统已实现了在全国任一联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