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你根本就不懂数学——一个数学家的叹息文/池晓图/谷歌最近读到一本好书,《一个数学家的叹息》。作者保罗·洛克哈特曾经是大学数学教授,从2000年起,他自愿开始教授K12(从幼儿园到十二年级)数学课,发现数学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存在非常严重的问题。为此他写了这本结构简单、论述清晰的小书。这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一破一立。上篇有五个小节:数学与文化、学校里的数学、数学课程、中学几何:邪恶的工具、“标准”数学课程。例证俱全的从五个方面批判学校里的数学教育。尤其是关于几何的一节,大幅减少了我对数学的心理阴影面积。而每一节的最后,洛克哈特模仿伽利略《两种世界体系的对话》,以辛普里西奥和萨尔维亚蒂的问答方式,对学校教育拥护者可能提出的质疑一一做出了回应,非常精彩。而下篇则从自身的经验和思考出发,举例说明了,真正的数学教学应该是什么样子,以及我们如何去进行这种教学。在我看来,这本书既具备专业的数学眼光,也有基本的教育常识。这是我读过的关于数学教育的书籍里最好的一本。我小时候很喜欢数学,常常体验到解题的愉悦。我上过奥数班,最初的时候还是很喜欢的,因为更加丰富的题目对我的头脑是很好的训练。但从初中开始就感觉数学的乐趣越来越少,条条框框越来越多。虽然初中时候也拿过全国数学奥赛的一等奖,但恐怕兴趣也在一点一点的消磨。高中数学对我来说,主要的功能已经不再是训练,而是催眠。我身边有很多这样的朋友,常常声称被一个糟糕的老师毁了他们对一个学科的兴趣。这种情况大量出现在物理、化学、生物这些“理科”领域,而数学首当其冲。最近一段时间,更是耳闻目睹了越来越多的家长面对糟糕数学老师的束手无策。过去,我常常觉得问题出在这些老师方法不得当,比如无脑的题海战术,或是做错抄10遍这类明显智力有限的教学方法。这些老师某种程度上也属无辜,他们自己接受被动教育长大,视野和方法都受到局限,充其量是“恶之庸常”。也不排除某些老师就是心理变态,以语言暴力和作业虐待来残酷镇压孩子们的创造力。然而,每个心理变态都有苦衷。据我观察,他们最大的苦衷,就是自己根本就不喜欢数学。他们教的数学,就像是《功夫足球》里赵薇扮演的那个馒头小妹,边哭边和面做出来的馒头。现在的数学教育有什么问题?真正的数学教育应该怎么做?这本小书都做了解答,值得每一个关心教育、关心数学的孩子、家长、老师、校长和教育研究者阅读。而此书尚无大陆版,目前豆瓣上标记“读过”的人仅仅5个,希望有眼光的出版社尽快引进此书,让更多人受益。阅读此书的多数时候,我都感觉与作者心灵相通。不过,很多地方,他的论述也让我很有启发。谈不上醍醐灌顶、振聋发聩,但是也是对基本常识从另一角度来的创造性表达。过去,我一直都觉得基础数学教育里有两种缺失,缺失了数学的魅力,以及数学的实用性。而这本书对我最大的一点启发,就是他认为数学的实用性根本就没那么重要,数学是艺术,是一场探索,是跟自己的对话,就是玩,就是游戏,是无害并且愉悦的活动。作者“不是在抱怨我们数学课堂上出现的事实与公式,而是抱怨我们的数学课里没数学。”我改编作者写在本书最后的建议作为这篇小文的结束:“如果你是学生,你可以真正去做数学来逃离无聊和厌烦。如果你是老师,你的教学应该是从你自己在数学丛林中的体验很自然地涌出来,而不是出自那些在紧闭窗户车厢里的假游客观点。如果你和你的学科没有亲身的关系,如果它不能感动你,让你起鸡皮疙瘩,那你必须找其他的工作做。对这一点诚实是很重要的,否则我想我们这些老师会在无意间对学生造成很大的伤害。如果你不是学生,也不是老师,仅仅是个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和其他人一样在寻找爱和意义的人,我希望我有尽力做到让你窥得美妙与纯粹,一个无害且愉悦的活动。数百年来,它带给许多人无法形容的欣喜。相关阅读《孩子数学不好怎么办》点击进入↑摘抄这部分主要是摘录给自己看的,但也极具参考价值,特此分享。难以理解的部分多是因为我无法完整摘录作者举例,建议阅读原书。上篇:悲歌1数学与文化如果数学有一个统一的美学原则的话,那就是,简单就是美。数学家喜欢思考简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