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农业博览园项目报告一、项目源起湖广熟,天下足。湖南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在漫长的传统农业经济社会里,湖南先民们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化。他们用勤劳和智慧推动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一代复一代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使湖南成为“天下粮仓”。湖湘农业博览园项目,充分利用千龙湖生态旅游度假区的产业配套、生态环境、空间规模、品牌效应、人力资源等多方面的综合优势,以“衣食探源,文明寻根”为主题,以湖湘农业科技博览馆和农耕文化户外雕塑群为两大载体,展示和探究湖南地区的农耕文化演进轨迹,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农业科学技术变迁,为保护和传承湖南农业文化遗产提供一份试验样本。二、项目意义本项目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在于:1、展示湖湘悠久的农业文明,发挥社会服务职能,满足观众了解悠久农业历史与农业科技发展历程的渴求,满足观众的传统文化情结和乡土情感,推动乡村旅游朝“文化旅游”和“深度旅游”方向发展,提升望城区区域旅游整体品位2、使对农耕文化陌生的城市青少年了解湖南地区农业科技发展的流变,以及传统的农耕方式和生产习俗,从中接受农业科普教育,激发他们对农耕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3、促进传统农业向观光农业、休闲农业转变,实现产业升级,提升农业的旅游价值。4、作为一个常态性项目,留住湖湘农耕文化之根,传承一份精神文化财富,为中国文化复兴和建设“文化强省”贡献力量。三、项目建设条件1、千龙湖地处洞庭湖南缘,其所在地大众垸是长沙地区最重要的产粮基地,也是长沙“百里水产长廊”的核心节点,积淀了深厚的农业文化和渔业文化。2、千龙湖空间规模大,容纳能力强,加上良好的品牌效应,客源充足,游客量大,能保证本项目具有足够的人气,使本项目得到较高的利用率。3、千龙湖地势开阔平坦,周边沃野平畴,度假区内生态环境优良,具有优美的田园风光和鲜明的水乡情韵,是湖南“鱼米之乡”的典型和代表。4、千龙湖建设了现代农业示范园、水产孵化基地、生态山庄等一系列种养基地,拥有先进的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形成了完善的农业产业链,具有丰富的农业产业资源和深厚的农业产业基础,千龙湖有使命、有责任高举农耕文化和农业科普教育的大旗。5、千龙湖生态旅游度假区功能齐全,具有生态观光、运动康体、休闲度假、商务会议、特色餐饮、湖景客房、拓展训练等综合接待设施和服务能力,使参与农业博览园观光体验的市民能够得到全方位的优质接待服务。四、项目概要湖湘农业博览园项目包括湖湘农业科技博览馆和农耕文化户外雕塑群。湖湘农业科技博览馆以农业科技发展为主线,以农耕文化变迁为辅线,以明确的主题、鲜明的个性、通俗易懂的语言、先进的设计、新颖的手段,展示湖南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农业生产技术演进轨迹以及农耕文化发展变迁。展览采取实物标本(模型)、蜡像、壁画、雕塑、微缩景观、展板、多媒体播放设施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形式的选择根据实际需要而定。农业科技博览馆以壮丽的历史图卷,突出湖南农业对中国文明进步与发展的贡献,揭示湖南近代农业的特点,彰显湖南当代农业的发展与繁荣,全面而深刻地体现了湖南农业文化和科技的核心价值。农耕文化户外雕塑群是对农业科技博览馆的有机补充,它分布在博览馆外。以各种栩栩如生的雕塑,生动形象地还原湖南先民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传统生产生活场景,使本项目更具有参与性和体验性。五、项目内容1、农业科技博览馆建筑湖湘农业科技博览馆选址于千龙湖现代农业示范园内,采用砖木结构,仿明清时期湖南地区的建筑风格,采用白墙青瓦、飞檐斗拱的外观形式。其中,柱、梁、窗等为木质材料。农业科技博览馆规划占地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共2层,层高4米。(1)馆外配套工程博览馆馆外建设配套工程,包括院落硬化、绿化、围墙和大门工程等。门外陈放大型石雕古典农书《齐民要术》,其造型为翻开的书页,内容为《种谷》篇:凡谷成熟有早晚,苗秆有高下,收实有多少,质性有强弱,米味有美恶,粒实有息耗。地势有良薄,山泽有异宜。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凡谷田,绿豆、小豆底为上,麻、黍、胡麻次之,芜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