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管理的精细化发展的分析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的提高, 一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升格为专科层次的高职院校。这类学校在初步解决了生源数量的增长和办学规模的扩大等粗放发展后,面临着如何提高核心竞争力以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借鉴成熟高校多年的办学经验及其他行业的成功经验,本文认为精细化管理是新升格专科层次职业院校提高竞争力的有效管理方式和发展方向。一、精细化管理的理论内涵及其对学校管理的启示精细化管理理论最早出现在企业管理领域,始于19 世纪初泰勒所著的《科学管理》一书,发展于20 世纪 50 年代日本丰田公司的精益生产理论。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管理模式, 更是一种理念和文化。 精细化管理中的精是指管理中的关键环节细是关键环节的主要控制点,它以专业化、系统化、标准化、程序化、数据化和信息化为管理特点, 使管理系统中每一个环节都处于最佳运行状态,旨在降低成本、减少浪费、提高管理效率,保证产品和服务品质,以获得更多的效益和更强的竞争力。 此外,精细化管理鼓励人们打破常规思维和经验定势,用创新思维对工作流程、组织系统等进行持续改进、不断优化。随着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和服务质量的精细化,精细化管理被广泛应用到社会各个领域。 20 世纪 90 年代,精细化管理从企业延伸到教育领域,随后在教育管理中得到广泛运用和研究。 有学者阐述了精细化管理对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介绍了哈尔滨理工大学运用精细化管理取得的重大成效。随后,学者们对精细化在高校管理中的运用进行了探讨,将精细化运用于高校后勤管理、 人才培养体系、职业指导工作、辅导员工作及财务管理等。精细化管理理论研究对高校管理具有重要启示。首先,防止走进机械化、 模式化的管理误区。 在企业单位管理过程中, 精细化要求工作流程要严格按程序办事,分工明确、责任具体;工作内容要做到重点突出、权责明确、细中取精,但企业管理中的程序化并不意味着模式化、机械化。 学校与企业不同, 学校是育人单位产品是人才, 教育的绩效难以量化, 而教师管理也远比企业职工管理要复杂得多。因此,在将精细化引入学校管理时,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做到规范化管理与人性化关怀相统一。其次,防止走进事无巨细的管理误区。 精细化管理虽然非常注重细节管理,但并不是不分主次、 事无巨细。因此,在将精细化运用到学校管理中时,必须防止盲目追求细致入微和巨细无遗。把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