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在城市总体布局中应如何突出其城市艺术风貌 一、广州现有的城市艺术风貌 广州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风景秀丽、人文荟萃、资源丰富、物产繁多、开放较早、交往广泛,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城市艺术风貌,其总结为“古、今、外”的城市艺术风貌,“古”指基于广州的历史而建设发展形成的城市艺术风格,广州老城区的城市建筑及规划布局,如越秀区的镇海楼、中山纪念碑、中山纪念堂、市人大常委会大楼、市政府大楼、起义路、人民公园、广州解放纪念碑等形成的古城轴线,海珠区沿着珠江而形成的滨水文化区和老城区的骑楼、西关大屋等历史文化建筑。“今”主要指以天河区为主的现代城市区,以新中轴线为中心扩散出去的城市布局。“外”指的是长堤商业区、十三行、沙面区域。广而扩之,包括了西关地区。本区域具有中西交融的口岸城市特色,囊括了广州四大重要的建筑类型:公共建筑、租界建筑、酒店以及最有特点的民居。因此,该区域也融合了“古”区域城市艺术风貌的元素。 二、广州的城市总体布局 1 9 9 7年,广东经济出版社出版了《广州城市形象建设战略研究》一书,对当时广州城的规划作了一些总结。广州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大城市,在广州城市的总体布局中,主要突出广州城市特有的艺术风貌有以下方面: 一江六岸——以珠江为依托的广州 广州地处广东省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缘,濒临南中国海,珠江入海口,毗邻港澳,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广州是中国的南大门,也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对于广州,她身上有太多的名片,而这些名片主要基于广州的自然地理环境上。珠江是广州的母亲河,哺育了世世代代的广州人。广州依托珠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一江六岸城市布局。 一条珠江,三段河道,“六岸”的形成,见证着广州这座华南古城的新生和沧桑巨变。改革开放前,“一江两岸”的广州只有三座桥:海珠大桥、人民桥、珠江大桥。现在,“一江六岸”的广州,桥梁已经多到数不清,从上世纪80年代末洛溪大桥建成通车,广州开始突破“一江两岸”的格局。丫髻沙大桥、新光大桥、因亚运会开幕式而名扬天下的猎德大桥等相继建 成,共同构成了广州的“一江四岸”;而番禺大桥、大石大桥、华南大桥、鹤洞大桥、丽江花园大桥的相继建成,又构成了新广州的“一江六岸”。在改革开放30年不长也不短的时间内,广州被精雕细琢,沿着珠江,一个个金融区、教育区、商业区、会展区、交通业、重工业集中区等蜕变而出,令世人惊叹。 一城两心——展现广州不同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