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再见了亲人教案一VIP免费

再见了亲人教案一_第1页
1/6
再见了亲人教案一_第2页
2/6
再见了亲人教案一_第3页
3/6
【教材分析】本篇课文为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课文感情真挚强烈,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构思精巧别致。作者是以志愿军对前来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前3个自然段的写法大体相同。首先,都是用满含恳求意愿的祈使句开头,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都饱含在这一声声的恳求中,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密不可分的亲情。同时,这3个自然段还以具有充分肯定语意的反问句结尾,这样的表达避免了平铺直叙,将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这3个自然段中间叙述的内容又主要是由送别时的情景和追忆那些令人难忘的往事所组成,把现实的情景和往事结合起来,写得情真意切。课文的最后3个自然段以呼唤的方式,抒发了志愿军战士的心声,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学情分析】本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离朝归国时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颂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由于现在的学生对抗美援朝战争知之甚少,对于战争的残酷难以想象,对于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会理解不深。因此,课前要布置学习搜集关于朝鲜战争及志愿军战士英勇战斗的相关资料,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另外,由于文章段式相同,感情真挚强烈,一定会深深吸引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课文的活动之中。【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再见了,亲人》是一篇叙事抒情的散文,此文蕴涵着伟大而丰富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始终要饱含对朝鲜人民的崇敬之情,用生动的、充满激情的语言感染学生,再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中朝人民的友谊确实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是用鲜血凝成的,力求让学生通过读来体验课文情感,以读感悟,读中熏陶,进而抒发、升华自我情感。【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战役、封锁、暂时、硝烟、噩耗、刚强、大嫂、篮子、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4.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教学重难点】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和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上,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表达上的特点。【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导语:亲爱的同学们,无论是在战争时期,还是在和平年代,都有许多令我们感动的人。尽管他们中的有些人,连名字都不为人所知,他们的形象却清晰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让我们重温历史的感动瞬间,聆听那特殊年代那震撼人心的动人故事。2.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3.解题:你觉得“亲人”应该指哪些人?在本文指的是谁?为什么称之为“亲人”呢?[设计意图:教师创设具体情境,通过课前搜集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为理解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奠定基础。]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课文中“亲人”指谁,想想作者写了他们什么事情?2.反馈自主学习情况,交流。(1)拼读生字表,纠正读音。注意读准易错字的读音:暂,谊,混(2)生字卡片,读字、词:指出哪个字字形易错,重点说一说。区别:谣、瑶、摇。(3)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讨论理解:(或查字典,或结合课文,或结合生活实际。)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1)学生自由读课文,汇报:这篇课文讲了哪几位人物的哪些事?生小组内交流后进行汇报,试着用小标题概括。(大娘,送打糕,昏倒路旁;救伤员,失去小孙孙小金花,救老王,失去妈妈大嫂,挖野菜,失去双腿)(2)说一说:读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走入文本,并帮...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再见了亲人教案一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