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三 节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的 特 征 一 、 建 筑 的 多 样 性 与 主 流 建 筑 特 征 总 是 在 一 定 的 自 然 环 境 和 社 会 条 件 的 影 响 和 支 配 下 形 成 的 。 中 国 是 一 个 地 域 辽 阔 的 多 民 族 国 家 , 从 北 到 南 , 从 东 到 西 , 地 质 、 地 貌 、 气 候 、 水 文 条件 变 化 很 大 , 各 民 族 的 历 史 背 景 、 文 化 传 统 、 生 活 习 惯 各 有 不 同 , 因 而 形 成 许 多 各 具 特 色 的建 筑 风 格 。 而 全 国 大 部 分 地 区 则 使 用 木 构 架 承 重 的 建 筑 , 数 千 年 来 , 帝 王 的 宫 殿 、 坛 庙 、 陵墓 以 及 官 署 、 佛 寺 、 道 观 、 祠 庙 等 都 普 遍 采 用 , 也 是 我 国 古 代 建 筑 成 就 的 主 要代 表。 由于它的 覆盖面广, 各 地 的 地 理、 气 候 、 生 活 习 惯 不 同 , 又使 之产生 许 多 变 化 , 在 平面组成 、 外观造型等 方而 呈现出多 姿多 彩的 繁盛景 象。 木 架 建 筑 如此长期、 广泛地 被作为一 种主 流 建 筑 类型加以 使 用 , 必然 有 其内在 优势。 这些优势大 致是 : (一 )取材方便 在 古 代 , 我 国 广袤的 土地 上到 处是 茂密的 森林, 包括黄河流 域 , 也 曾是 气 候 温润、 林木森郁的 地 区 。 加之木 材易于加工, 利用 石器即可完成 砍伐、 开料、 平整、 作榫卯等 工序(虽然 加工非常粗糙)。 随着青铜工具 以 及 后来 的 铁制斧、 斤、 锯、 凿、 钻、 刨等 工具 的 使 用 ,木 结构 的 技术水 平得到 迅速提高, 并由此形 成 我 国 独特 的 、 成 熟的 建 筑 技术和 艺术体系。 (二)适应性 强 木 架 建 筑 是 由柱、 梁、 檩、 枋等 构 件 形 成 框架 来 承 受屋面、 楼面的 荷载以 及 风 力、 地 震力的 , 墙并不 承 重 , 只起围蔽、 分 隔和 稳定 柱子的 作用 , 因 此民 间有 “墙倒屋不 塌”之谚。房屋内部 可较自 由地 分 隔空间, 门窗也 可任意开没。 使 用 的 灵活 性 大 , 适应性 强, 无论足水乡、 山区 、 寒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