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第三节 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模型研究一、国内外的评估模型概述国内外历来重视气象为国民经济服务的效果,但以往评价经济效益都基于个别调查,因而常有很大的偶然性和人为影响,缺乏说服力。例如,只统计天气预报成功的个例,不统计失败的个例:只考虑用户机械地使用天气预报,不考虑用户本身的气象经济决策能力;只考用户受益后增加的产值,不考虑采取防御措施花费的人力、物力等。“气象科技经济研究”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它要求根据历史资料,针对不同的经济部门,运用数学方法<例如运筹学和数理统计方法),建立计算经济效益的数学模式,客观定量地计算出气象服务的经济效益,然后根据计算结果确定用户如何最佳地使用气象情报,获得最大的经济。<一)国外研究国外气象服务经济效益的研究始于20 世纪 50 年代,最初只是零星的研究,至70 年代,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逐渐增多,出现了一些专著。1994 年 9 月 WMO 召开了 90 年代第二次气象水文服务效益评估的专门会议,会议认为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是一项重要的和有价值的工作,也是一个难度较大的课题。美国、苏联、法国、日本、匈牙利、德国等国家的专家,从不同角度对气象服务效益进行过分析和评价,但迄今尚未形成一种国际公认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模式。国外研究有两个特点:一是偏重于理论探讨,联系实际不够紧密;二是研究工作个人分散地进行,因此研究内容缺乏系统性。国外气象科技经济效益评价和气象经济决策方法比较单一化,建立模式的基本思路都是将气象参数与经济参数结合起来,求得统计意义上的平均效益,再根据不同决策下的平均效益确定最优决策。所谓气象参数即天气预报准确率,通常用预报与实况的列联表<称共轭矩阵)或预报一实况的联合分布数表示,有时也用一些预报评分判据表示。所谓经济参数,是指在不同天气下生产单位采用不同决策所获得的平均效益或遭受的平均损失,通常用益损函数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多分类、连续量和综合动态决策模式等数种,其中综合动态决策模式是当今研究的方向。国外从事气象科技经济效益研究的著名专家有墨菲、卡茨等。<二)我国的研究我国系统地研究气象科技经济效益于1983 年,在这之前,仅有个别专家触及于这个问题,例如章基嘉在《中长期天气预报原理》一书中曾对天气预报经济效益作过专门论述;冯秀藻对农业气象经济效益的评价和经济决策问题作过探讨等。1983 年,全国气象工作会议提出:“把着手研究评价气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