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教案设计西华师范大学魏小娜设计理念:之一, 课程内容是课堂教学的“抓手 ”。文言文教学也不例外,然而综观目前文言文课堂教学现状,主要课程内容有二:一是古汉语知识系统;二是传统“五段式 ”教学模式影响下的“作者简介、 时代背景、 篇章结构、 写作特点、 主题思想 ”。这种课程内容势必造成文言文教学“串讲分析肢解 ”成风。其中第二种课程内容的危害尤其严重,往往披着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外衣干扰正常的文言文教学。传统文言名篇削币说》 在实践中的教学情况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随意翻开一篇《师说》的教案就会发现充斥教案的是“论证结构层次的梳理”“论证方法 ”“中心论点分论点 ”等等。那么抛开一些先人为主的观念考虑,《师说》究竟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叶圣陶曾说: “从学生为什么要学国文这一层仔细想想,就是不看什么课程标准也自然会想出实施的方法来”。套用叶老这句话我们也可以说:从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师说》这一层想想,就是不看什么教学目标我们也应该想出到底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平心而沦, 当我们直面《师说》 时,吸引我们的是选文中那一句句流淌在中国人口头心上的精辟名言,而不是后人添加上去的 “论证结构、中心论点、分论点”,因此,学生面对经典应该接受的是传统文化经典的熏染和积淀, 而不是一些似是而非的议论文写作知识,何况本文行文如行云流水,文意波澜起伏、闪烁不定、妙语迭出,决不是简单的一个中心论点、分论点所能解决的(事实上关于本文的中心论点一直争论不休)。我们为何不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文本本身的品味感知、记诵积淀上呢 ?因此,本教案的设计“抓手 ”(课程内容 )抛弃传统的框架分析模式,定位于“文本本身的品味感知和记诵积累”。之二, “实践 ”性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特点,但在以白话为主要交际工具的现代社会,文言文的“实践 ”缺乏应有的 “天时、地利、人和”,使得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这句话到文言面前大打折扣,再加上文言文的教学实践过分拘泥于“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使得文言文的教和学都斤斤计较于一字一词一句和译文的得失,“小家子气 ”十足,学生难以真正走进古人心中,古典文化也走不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学生劳神费力学了文言却不具备古今文化沟通、转化、互补的能力和习惯。这从根本上剥离了文言文学习的“生态环境 ”。因此本教案设计旨在强化一种 “文言实践意识 ”的教学观, 最终使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在“实践 ”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