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 市书法篆刻历史沿革 张 学 怀 一、概述 宜昌一地,自秦建郡以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它上控巴属、下引荆襄,商贾云集,经济繁荣,历来为川鄂咽喉、兵家必争之地。 XX 市的书法篆刻艺术,历史悠久。据考证,宜昌境内已知现仍尚存的碑刻和摩崖石刻,最早的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黄庭坚的书法,刻在三游洞内的石壁上。到了乾隆乙卯年(1795年),著名书法家邓石如所书“列岫丛青”行楷榜书的双钩本由其子邓传密于同治四年(1865 年)携至宜昌,游灵泉寺(即石门洞)时,因爱其山水,遂将双钩本交与住持普光刻石立碑,此碑刻乃为宜昌书法碑刻的珍品。民国时期,抗日名将冯玉祥将军对日寇侵略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无比愤慨,于 1934 年 4 月奋笔疾书“是谁杀了我们同胞的父母和兄弟”,完好地保存在三游洞内,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同时还是日寇侵略中国和宜昌的铁证。 宜昌的书法名家辈出。宋代大书法家苏东坡、黄庭坚等都曾在夷陵留下过墨宝,三游洞内黄庭坚的摩崖石刻可以为证。到了清代,据《宜昌府志》、《东湖县志》等载,有李士开、王世恩、张正丙、黄忠麟等书法名家。特别值得一书的本土书法家顾槐,字南林,道光时东湖县人,定居于 XX 市中书街,尤工书,自唐以来诸家访拟而融之,化其蹊径胚胎,苍朴豪健,魄力沉厚,悬腕作小楷及擘窠盈丈字,皆迅疾如飞,远近名胜必乞其书额,数千里求书者户履恒满,乐应之挥洒不倦。以子嘉蘅通藉司曹,出守南阳,诰封朝议大夫。顾槐书法墨迹,今宜昌博物馆藏有数件,1989 年夏笔者在参加整理古代字画时,曾亲手展读顾槐的墨迹。另一位值得大书特书的大书法家杨守敬,字惺悟,号邻苏老人,宜都陆城人,清末民初著名学者、书法家和藏书家,精舆地,通训古,善书法,喜收藏。著有《水经注疏》、《历代沿革舆地险要图》、《楷法溯源》等 50余种,收藏书画数十万卷。1880 年至 1884 年任驻日钦使随员期间,在日本传道授业,成为日本现代书道的开山鼻祖,日本尊奉他为“日本书道近代化之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杨学研究在我国学界才引起足够的重视,省、市、县纷纷成立研究会。杨守敬的书法成为中日文化交流之精神纽带,两国书法界人士友好往来,经久不绝。杨守敬的书法墨迹现在 XX 省博物馆、宜昌博物馆、宜都杨守敬纪念馆均有一定数量的收藏。八十年代末,笔者曾在 XX 省博物馆、XX 市文物处拜读过杨守敬的数件书法作品真迹。杨守敬既是一位书法家,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