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中的孔子形象一、孔子和孔子形象孔子(公元前 551— 前 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根据《史记·孔子世家》等的记载,孔子早年当过管理仓库和看管牛羊的小吏;三十岁左右,开始办私学;五十岁时,担任了鲁国的中都宰,次年,升任鲁国的小司空;后又升任鲁国的大司寇,但不久之后,因政局动荡、齐人离间,孔子率部分弟子离开鲁国,开始了十四年的流亡生活。晚年,孔子返鲁,不仕,退而修《诗》 《书》《礼》《乐》。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而儒家思想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古代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而,作为儒家思想的奠基者, 孔子对我国古代社会、 政治、文化、思想等均有着深重影响。但这种影响并不仅指孔子本身思想所产生的影响, 更多的还在于孔子后学对于孔子思想的发挥所产生的影响,这就关涉孔子形象问题。正如张宏生在其《四种先秦子书中的孔子形象》 一文中指出: “孔学的研究至少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研究历史上的真实的孔子,一是研究孔学演变中的孔子。”{1}其中 “研究孔学演变中的孔子”涉及的即是孔子的形象问题。但是,孔子形象何以会成为一个问题?孔子及其思想何以引发儒家内部和外部的多方讨论?首先就在于孔子对于古代文化的承前启后之巨大贡献, 正如钱穆先生所说: “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 在孔子以前, 中国历史文化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后,中国历史文化又复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演进,而孔子开其新统。在此五千多年,中国历史进程之指示,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响最大贡献者,殆无人堪与孔子相比伦。”{2}其次,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派在古代社会有极大的影响力,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鳴 ”潮流中即有“非儒即墨 ”之说,可见当时儒家思想影响之大。再者,孔子思想中蕴含着孔子形象嬗变的可能性—— 孔子思想体系本身具有模糊性。如“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但具体何为 “仁”,孔子有着多种表达 ——“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 ·颜渊》)“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同上) “仁者先难而后获, 可谓仁矣 ”(《论语 ·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同上) ⋯⋯并未给予 “仁”以系统全面的规定, 这就给予他人无限的讨论空间。其他诸如 “礼”“中庸 ”等概念莫不如此。与此同时,作为孔子思想主要研究资料的《论语》为语录体,内容较为分散,缺乏系统性。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