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双减” 从备课抓起加强作业全过程管理作业管理是落实育人目标、实现减负增效的重要切口。如何充分发挥作业的功能,使其更具科学性、综合性、趣味性?学校需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加强作业的“管”与“理”,不断优化改革路径,全面提升作业的育人功能。首先,作业管理,应该“管”什么?基于任务,提高备课质量。作业设置要从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和课程实质性内容出发,紧扣教材,围绕每堂课的教学要求与目标任务,兼顾对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突出重点,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基于此, 教师设置作业应准确把握质与量的平衡,做到内容精要、类型多元、要求明晰、总量统筹。备课是教学的起点,学校要着力抓备课质量,将作业设计纳入教学管理,实行作业预案审核。在引导教师认真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各年级学科组要制定整体作业计划:从学生“自然学习起点”出发,厘清作业范畴,划定作业规范、作业进度、评价标准和作业本数,切忌超纲超标;在整体大单元教学前,各年级学科组需集体备课拟定单元重难点,依据学情需要及时调整教案,靶向定位作业方向,明确课上例题、课后习题、学后测验三类选题,全面优化教学效益;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各班教师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对过往学生易错题型进行综合分析,提前备案,探索改进策略。学校要对各个阶段的备课实效进行层级审核,并将作业设计作为专项课题进行研究。基于问题,完善规章制度。在作业管理中,学校要紧盯过往的症结顽疾,根据目标要求,进行问题倒推分析,建立健全教学规章制度,落实落细各类作业管理方法。以作业时间的管控为例,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布置作业时各科教师常常各行其道,导致班级作业量超标。学校虽有各学段作业时间量的规定,却未能明晰各科教师的作业时限,难以控制时间总量。 基于此, 学校可规定教师在作业布置前,自己事先 “下水”做一遍,把握难度、时间、效果,继而布置有梯度、有针对性的作业;在布置作业时,学校要设立公示制度,同一班级各科教师将作业统一布置在黑板的指定块面,便于学校督查,也利于教师共同参考作业总量;各班可建立协调工作机制,设立“作业协调员”,当各科作业累计超标时,由班主任进行协调;学校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