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理解贝茜》观后感 贝茜是个孤儿,从小跟着对她爱护备至的姨妈和姨姥姥生活在一起。但中途因为变故,她不得不离开姨妈和姨姥姥,到位于乡下的姑姥爷家里去。和姨妈在一起的时候,贝茜有个特别关注和理解她的姨妈,姨妈对她的所有心情都非常在意,她难过,姨妈陪着一起哭,她快乐,姨妈也陪着一起笑,姨妈对儿童心理的把握总是那么细腻敏感,以致于贝茜永远都生活在姨妈爱的眼光和怀抱里。 姑姥爷一家却完全不同,他们没带着同情怜悯接待贝茜,他们接受贝茜像接待家里的一分子,而且让贝茜做所以她力所能及的事情,贝茜不是家里的焦点,也不是只能在别人的认可和抚慰中才能处理问题的小孩,贝茜在这种态度里成长得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健康。 贝茜和姑姥爷刚见面时有这样一段描写:离开姨妈,对贝茜是个残酷的打击,她难过地,孤苦伶仃地,独自一人,坐了很长时间的’火车,终于在车站见到了姑姥爷,她满心希望姑姥爷能对她的遭遇表示同情,对她的长途跋涉给予关怀,但姑姥爷并没有表示同情,只是平静的接过了她的行李,并且让她坐在马车的驾驶座上,给了几句简单的指导后,就让贝茜自己驾马车,自己却坐在她身边专心地算自己的帐。当贝茜惊喜的发现,自己会驾车时,激动地向姑姥爷汇报,可是并没有得到她自己期望的大加欣赏,只是点头对她的驾车方法给予了肯定。 赞赞进幼儿园的第一年,班主任跟我谈过一次话,大意是说,家里人对她的关注太多了。那番谈话,我现在还记忆犹新。老师说:“家长认为她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儿,就算和同龄人比起来,真的是很出众,可是从她自己的角度来说,并没什么了不起,那是她很自然的行为而已。” 这句话非常中肯,家里人每次对赞赞的某个行为津津乐道的时候,我就想,假如对一个成人来说,这些言行都是再普通不过的,只是因为她是个孩子,“我们认为”在她的那个年龄说这样的话,做这样的事儿是很了不起的,所以才津津乐道。原本对她来说,是很正常的行为,因为家里人给戴了太多的光环,于是,她对自己言行的评价就改变了,变得不是自己的看法,而是家里人的看法。这样,她做事儿的时候,就开始期待评价,然后从评价里获得自信,可是,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家里人有几个是客观的,有几个没有过份的夸大了她年龄的局限。 对她遇到的挫折的关注也是这样,因为她的年龄,而给予她太多的宽容,“我们认为”在她这个年龄,她”不能很好地处理”她遇到的挫折,她受到的损害,我们应该抚慰。不过,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