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一代中专生的命运之变一代中专生的命运之变 眼看曾经的同学在大城市读书、奋斗,自己手中只有“不值钱”的中专文凭,他们并不甘心。 很长一段时间里,孙文桢都羞于与别人谈起自己的学历,“觉得憋屈”。 他想不通自己当年以陕西富平全县中考第 5 名的成绩考入的中专学校,才过了10 多年,地位一落千丈,倒成了“差生才会去上的学校”。 像他一样心有不甘的人不在少数。上世纪 80 年代到 90 年代初,这批天资聪颖的十五六岁少年,初中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被选拔进入师范、卫生、农林、财税中等专业学校,姿态风光,受尽了周围同学和家长的艳羡。在中专录用率低至不足 10%的背景下,早早转成城镇户口,等待他们的是毕业后的“铁饭碗”和干部身份。 3 年后,当年的初中同学参加高考,有的考上重点大学,离开家乡去了大城市,他们则回到小城市或者农村,走上不同的基层工作岗位,成为小学老师、乡镇医生、财政所职工…… 等到中专教育不再“包分配”之后,这一学制瞬间急剧贬值。最初一批回到基层的毕业生渐渐被人遗忘,失去了往昔荣光。眼看曾经的同学在大城市读书、奋斗,自己手中只有“不值钱”的中专文凭,他们并不甘心。 家庭选择 得知自己被中专录用的那一天,来自安徽一个落后县份的杨昊记得“全家都很快乐”。那年中考,杨昊考了全县第一名,“可以上省重点高中”。但欣喜之后,他还是选择进入中等师范专科学校。“帮家里减轻负担”。不少中专生的出身与杨昊类似,继续念高中甚至大学,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对比之下,中专的优势明显表现了出来。中专生以最快的速度拿到“铁饭碗”,进校就保证毕业会分配到中小学当老师,拥有干部身份。同时,还能跳出“农门”,户口从农村转到城镇。对于农村家庭来说,这些待遇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当时,中专的录用分数线一般高于重点高中,凡是考上中专的多为中考佼佼者。“这些人假如当初没有进入中专,那么,可以肯定地讲,那些 80 年代中后期考上大学的很多人就会落榜。”孙文桢略显骄傲地评价道。 孙文桢毕业于陕西省蒲城师范学校,1982 年,该校招录了第一批优秀初中毕业生,培育目标是小学老师,孙文桢为其中一员,属于上世纪 80 年代的“老中专”。 那还是中专生颇感优越的年代,毕业时的分配和待遇都很好。虽然在15、16 岁的年纪,孙文桢和同学多因家庭安排懵懂选了中专,但他们进校学习时仍“满怀热情和热血”。 素养教育 对于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