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c40-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91(2013)02-001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云南人口较少民族教育实践与文化变迁”(项目编号:11yjczh194)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人口较少民族文化分布变迁与教育选择”(项目编号:2011y03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郗春嫒(1972-),女,云南曲靖人,民族社会学博士,云南大学民族学在站博士后,云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民族地区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云南 昆明 650221 随着全球化影响的加深,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其发展滞后地区加快了追求现代化的步伐。与此同时,少数民族,尤其是人口较少民族传统文化也在渐渐丧失,并且呈现日益加速的趋势。如何使民族文化有效传承并使之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已逐步成为国际国内有关组织及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以教育实践为切入点,探讨当今时代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传承的路径选择。 一、教育与文化传承的理性思考 (一)教育的本质是文化传承 所谓教育即“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社会活动”[1]。教育的首要功能就是传递社会生活经验,以此实现新一代与老一代的接续。这里的“生活经验”主要指有关人类生活的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统计局 1976 年编定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教育被界定为:“教育是有组织地和持续不断地传授知识的工作”。该文进一步阐述“知识”是指人的行为、见闻、学识、理解力和态度、技能以及人的能力中任何一种可以长久保持( 而并不是先天或遗传产生) 的东西”[2]。显而易见, 以上两个较有代表性的有关教育的定义中所提及的“生活经验”及“知识”实际指的就是文化。因而,从教育内涵的界定中不难推导出:教育的本质就是文化传承。文化知识是教育得以进行的必要前提和基础,教育活动过程就是一个文化传承的过程。 (二)文化传承通过教育得以实现 一个民族要想繁衍发展,必须依托一定的载体或媒介把本民族业已形成的生活经验代代传承下去,这个“文化在民族共同体社会成员中作接力棒似的纵向交接过程”[3]就是文化传承,这一过程所依托的载体就是教育。因而,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文化传承的渠道,民族文化传承通过一定的教育得以实现。某一社会或民族的文化就是通过这种群体或个体的教育行为而得到代际的传承, 因此文化人类学家认为, 文化传承就其本质而言不仅是一个文化过程, 而且更是一个教育过程。[4]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