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对中国的文化影响力变化与中日关系变化 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年初撰文指出“日本人因其动漫、音乐等流行文化被国际市场推崇,很有成就感地自称日本在2 0 世纪9 0 年代已成为文化上的新超级大国”,证据是“日本1 0 余年来整体经济发展乏力,然而文化产业一枝独秀,1 9 9 3 年至2 0 0 3 年全日本商品出口总额一共仅增长3 6 %,但在同样的1 0 年间,文化产业出口额却增长了近2 倍” 。根据约瑟夫·奈的“软实力”观点,这将使日本在国际事务中获得更大的非权力、非强制性的影响能力 。但联系近日现实,不禁有疑问:日本近十年若果真在文化产业上大有发展,且今日已成文化超级大国,在中日经贸持续发展的情况下,为何中国民间对日本的好感并不见涨,文化亦未在中日关系中起到任何积极作用? 事实上,在上世纪8 0 年代到 9 0 年代初期,日本对中国的文化输出达到了相当的水平,日本动画片、电影、电视剧风靡中国,从《一休》、《机器猫》、《圣斗士星矢》,到《追捕》、《东京爱情故事》,尤其是动画领域呈“一边倒”之势,“据粗略统计,1 9 8 0 年以来(至1 9 9 4 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儿童动画片中,中国、美国、日本片的比例约为1 :2 :6 ” 。加上当时中国改革开放伊始,中日贸易快速发展,成就了中日关系的蜜月期,中日两国世代友好的提法深入人心,中国人也一直把当年的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与后来的日本人民分开。从 9 0 年代起,日本进入“失去的十年”,不光在经济上陷入泡沫的阴影,在对中国的文化输出上,相对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大举入侵,也不再占有绝对优势。当好莱坞影片大量登陆中国,各种类型的金发碧眼的帅哥美女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时候,单是一个高仓健或山口百惠再难成为无数少女的偶像或无数男子的最理想结婚对象了。 由是观之,尽管日本早已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但其“软实力”中的对中国的文化影响力却远不如以前,加上历史原因和日本国内政治右倾化,造成了现在中日民间感情联系极度脆弱,极易因时局之变而造成对立情绪。从文明类型上看,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同属东方文化,其本身也起源于中国,缺乏文化正统性,甚至在中华文明之前有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在 8 0 年代初,中国国门初开之际,几十年来长期与外来文明隔绝的中国人对与中国文化差异较大的非东方文化的接受还需一个过程,而此时日本文化占近水楼台之利,又有同根同源之亲和力,借此获得了特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