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成功的秘密:扩张门店而不在早期挣快钱 2009 年04 月16 日 15:08 世 界 经 理 人 【大 中 小】 【打印】 已有评论0条 1985年以40万 美元种子资金起步;1992年 6月经过四轮私募后登陆纳斯达克,融资2900万美元;从此年均销售额增长20%、 利润增长30%以上,股价上涨超过三十倍,原始投资获利数百倍„„ 按照流行的观点,如此业绩只能属于神秘而幸运的高科技企业。它们可以凭借专利技术的“核心竞争力”,在资本的呵护下享受持续盈利的扩张。 然而,创造出这样业绩的星巴克(STARBUCKS)不是什么高科技企业,它只是全球最大的咖啡零售商、加工厂和著名品牌。与软件公司相比,咖啡店生意就像老掉牙的手工作坊。说得好听一点,是“伟大传统的继承者”。 1982 年的时候星巴克有五家店铺,是一个推广优质咖啡豆的“殿堂”。这一年“殿堂”遇到了“真命天子”——霍华德·舒尔茨(HowardSchultz)正式加入,负责市场营销和开拓。 霍华德·舒尔茨在意大利感受过浓缩咖啡吧的魅力,一心转型、扩张,与投资者意见不合后自立门户,取得了经营咖啡店的经验。1987 年,羽翼渐丰的舒尔茨集资收购了星巴克,任首席执行总裁,从此把星巴克推向全球。二十年来,门槛不高的星巴克咖啡店保持了工业化标准和品牌形象,创造了“垂直整合企业”的传奇。 与 IBM 那样的垂直整合企业不同,星巴克是“透明”的,没有保护自己的专利和秘方。 开店?是的。谁都可以开一家采用“重烘焙加工”的咖啡店,与其“平等竞争”——想象一下秘方被公开的肯德基、可口可乐吧; 原料?优质咖啡豆的供应无法垄断;何况,咖啡豆的加工工艺十分传统,这使得远离产地的店铺难以保证风味,连锁经营面临统一质量标准的挑战。虽有改良设计的加工机器和包装,但对咖啡的评价还得取决于全球各国用户微妙的口感。 星巴克成功了,成功背后有什么秘密? 富有洞见的领袖,团结互补的管理团队,尊重客户、合作伙伴,精细的产品、服务标准„„很好,这些都是事实,但并非星巴克的“专利”。“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值得关注的是 :除此以外,舒尔茨还做对了什么? 直接融资而不举债 在执掌星巴克的二十年里,舒尔茨先后拒绝了若干人们习以为常而又难以抵制的诱惑。他对某些“常识”说“不”,并反其道而行之,哪怕“绕远路”也在所不惜。他的做法现在被认为是“睿智”、“主流”,但当时并非如此。 “听从自己的心灵,即使遭人讥笑也无所顾忌。”舒尔茨是个有独特价值观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