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简介 国家教育部完成了高中新课程方案和15个学科课程标准的实验稿,信息技术作为技术领域中的一个科目,《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已正式颁布。新课程标准的内容共有: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信息技术基础、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人工智能初步)、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科书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案例等六个部分。下面分别作简要的介绍。转发省教厅《关于举办“2004年广东省中小学新课程优秀教学资源平审活动” 通知》 一、课程的基本理念 1、提高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2、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生学习的平台。 3、关注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 4、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 5、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二、课程设计思路 1、课程设计特点:第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相融合的课程目标;第二、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课程内容;第三、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课程结构形式。 2、课程模块: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共六个模块。 必修部分只有一个模块“信息技术基础”(2学分,共36个学时),建议在高中一年级第一、二学期开设。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相衔接,是信息素养的基础,是学习后续选修模块的前提。选修部分包括“信息技术基础”、“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人工智能初步”,每个模块 2学分。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学分为2+2+(x)其中必修 2学分,选修 2学分,建议有条件的学生再加修x学分。每个学生必须修满 4学分,才能取得高中毕业资格。 三、课程目标 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包括: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的基本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流畅地发表观点、发表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高中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具体体现在: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四、内容标准 包括一个必修模块和5个选修模块: 必修 2学分:信息技术基础 选修 2+(x)学分: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