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 一 、景区综述 1、普陀山三寺:普济禅寺、法雨禅寺、慧济禅寺 2、普陀山三宝:多宝塔、杨枝观音碑、九龙藻井 3、普陀山三石:磐陀石、心字石、二龟听法石 4、普陀山三洞:朝阳洞、潮音洞、梵音洞 5、普陀八景 1、普陀山三寺:普济禅寺、法雨禅寺、慧济禅寺 A、普济禅寺 普济禅寺又叫“前寺”,是普陀山的第一大寺,坐落在白华山南、灵鹫峰下,前身是“不肯去观音院”,始建于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称宝陀观音寺,是供奉观音的主刹,庄严巍峨,在我国东南地区规模最大,后几经兴废。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三月,重建大殿,并赐寺额“普济群灵”,故名。全寺占地 37019平方米,建筑总面积 15289平方米。寺内有大圆通殿、天王殿、藏经楼等,殿、堂、楼、轩共计 357间。普济禅寺的主殿是大圆通殿,殿内宽敞无比,供奉着高 8.8米的毗卢观音,建筑很奇特,“百人共入不觉宽,千人齐登不觉挤”,故有“活大殿”之称。 B、法雨禅寺 法雨禅寺又称“后寺”,始建于明万历八年,坐落于普陀山白华顶左、光熙峰下,距普济寺2.8公里。法雨寺占地 33408平方米,现存殿宇 294间,依山取势,分列六层台基上。入山门依次升级,中轴线上有天王殿,后有玉佛殿,两殿之间有钟鼓楼,又后依次为观音殿、御碑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方丈殿。观音殿又称九龙殿,九龙雕刻十分精致生动,九龙殿内的九龙藻井及部分琉璃瓦从南京明代宫殿拆迁而来,被誉为普陀山三宝之一。整座寺庙宏大高远,气象超凡。法雨寺寺门不在中轴线上,而在东南角上,建筑为重檐方亭,也不同于一般寺院山门,匾额表蓝底金字,上题“天花华雨”四字。寺门往西是影壁,原是砖雕三龙壁,上书梵文“唵嘛呢叭”,意即神力不可思议,十年动乱中被毁。1987年,在这里建立了九龙壁一座,宽 12米,高 9米,厚 1米,全部用青石浮雕砌成,群龙飞舞,栩栩如生。法雨寺山门前有一段香道,称“玉堂街”。之所以叫“街”,是由于过去香道两旁寺院众多,且山上岩珍石奇,珠玑琳琅,沿途罗陈,宛若街市。这条玉堂街如一条金丝线,将洪筏房、法华洞、仟人井、朝阳洞、悦岭庵、大乘庵、香林庵、雨华庵、杨枝庵、法雨寺等风景点珍珠似地串了起来。沿街而行,还可望千涉金沙的银涛,西赏烟墩,前望象王诸峰的翠霭,一路映山带海,绵延起伏,翠波银涛。应接不暇。古人颂此路:“竹内鸣泉传飞语,松间群路露金强。山到曲处皆藏寺,路欲穷时又遇僧。”此路原为沙路,行走不便。明万历年间,法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