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富有诗意的《长亭送别》教案 教学目的: 1.品味鉴赏曲词语言艺术。 2.把握崔莺莺的艺术形象。 3.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教学重点: 艺术形象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教学难点 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教学安排: 三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了解《西厢记》以及作者王实甫,初步感知“长亭送别”的相关情节以及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一. 导入 1.有一部戏曲演了几百年仍长盛不衰,剧中的故事流传了几百年,至今读来仍让后人柔肠百转,难以释怀,这就是王实甫的《西厢记》。 板书:西厢记 王实甫 2.《西厢记》和王实甫 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所作杂剧 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 板书:元代杂剧家 《西厢记》前身是《西厢记诸宫调》,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这三部书的区别是:《会真记》叙述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西厢记诸宫调》摒弃了《会真记》的悲剧结尾,以张生和崔莺莺双双私奔团圆作为结尾,剧中人物也更显个性化 , 比 如 崔 母 , 完 全 是 一 个 封 建 势 力 的 维 护 者 , 成 为 崔 张 婚 姻 的 直 接 障 碍 , 崔 莺 莺 , 则 成 为 了 一 个封 建 婚 姻 的 反 抗 者 。 《 会 真 记 》 和 《 西 厢 记 诸 宫 调 》 为 后 来 王 实 甫 《 西 厢 记 》 的 创 作 提 供 了 新 的 基础 。 《 西 厢 记 》 中 的 女 主 人 公 崔 莺 莺 是 宰 相 家 的 千 金 小 姐 , 一 次 偶 然 的 机 会 , 她 遇 见 了 白 衣 秀 才 张 珙 ,拥 有 高 贵 地 位 的 宰 相 千 金 与 书 剑 飘 零 的 布 衣 书 生 一 见 钟 情 , 他 们 以 清 风 明 月 为 证 , 私 定 终 身 。 但 这却 让 崔 莺 莺 的 母 亲 恼 怒 不 已 , 这 种 门 不 当 户 不 对 的 婚 姻 是 她 万 万 不 能 接 受 的 , 她 拿 出 家 长 的 权威,以 崔 家 三代不 招白 衣 秀 才 为 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