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他的笔始终指向人性深处他的笔始终指向人性深处 文学史的叙述有时是“残酷”的,由于种种原因,叙述者给一些作家留下“自己的园地”,而另一些作家则会一笔带过甚至避而不提,这些被文学史“过滤”的作家被遗留在小小的角落等待后人的发现。历史的打捞者往往惊异于自己的发现,比如曾经出现的“沈从文热”、“张爱玲热”,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于是,文学史就在这种不断的彰显、遮蔽、发掘、清理中展示多变和丰富的面貌。新的发现总会带给我们新的惊喜,萧平就是这样一个作家。 萧平,原名宋萧平(1926 年—20XX 年),山东乳山人。萧平 50 年代初期进入文坛,著有中短篇小说集《三月雪》《墓场与鲜花》《萧平作品精选集》和儿童小说集《海滨的孩子》等。虽然他从事小说创作长达 50 余年,但教书育人却是他终生的事业。自 1953 年始,萧平先后任教于内蒙古师范学院和烟台师范学院,一直从事于文学理论的教学与讨论工作,并担任过烟台师范学院的中文系主任与学院院长。在烟台师范学院任教并担任主任、院长期间,他积极支持和鼓舞学生进行创作,组织建立了“贝壳文学社”和“同学文学社”,并创办了《贝壳》文学刊物,培育出了张炜、矫健、李尚通、滕锦平、曲波等一批作家。作为一位“教授作家”,深厚的文学和美学理论功底使他的小说具有独特的美学追求和艺术格调。但是,由于他遵循宁缺毋滥的原则,不追求创作数量,因此,在动辄以数百万计的时代,这位有着独特追求的作家便常常为讨论者所忽视,其成就也未得到应有的评价。本文结合具体的历史情境,试从小说的叙述视角、叙述模式、形象世界等多个角度探究萧平小说独特的人性书写方式,重新认识其小说在当代文学史上的价值和意义,从而为文学史的重新“叙述”开辟新的意义角落。 一 萧平是睁着一双童真般的双眼走进他的小说世界的,而他也的确喜爱以乡村儿童为主人公,勾画趣味无穷的儿童生活世界,如《海滨的孩子》、《锁住的星期日》、《两只大雁》等等。这些孩童们,或在海边挖蛤,或上山捉狼虎,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或到海滩捉大雁,天真单纯而又顽皮可爱,在奇妙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挥洒自由率真的天性。但是,仅仅从题材选择这个角度分析评价萧平小说是不够的,也是难以深化发掘萧平小说艺术魅力的。实际上,在“儿童小说”的背后,隐藏着的是作者一种巧妙的叙事策略:儿童生活本身的世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借助于儿童世界的描绘,小说提供了一种看取社会人生的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