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预算管理简介管理体系重构基础知识系列之一一、历史回顾上世纪80年代一份权威调查统计数据:美国几乎所有大型公司都沿袭采用半个多世纪以前美国通用电器(GE)、杜邦等公司所实施的全面预算管理:100%的大型生产企业全都实行了全面预算管理;批发和零售商与交通运输企业实行全面预算管理也分别高达97%、94%。结论: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种含金量极高的管理工具,早已融会于美国大型企业管理文化的血脉之中,成为它们市场利益追逐历久弥新的财富基因。全面预算管理:提升企业盈余的利器上个世纪20年代,美国通用电器(GE)、杜邦与通用汽车等公司率先采用全面预算管理模式。这一管理模式卓有成效的实践,使之迅即成为当时美国大型工商企业的标准作业程序,进而一路演化成今天全球企业通行的管理方法。全面预算管理历经80多年实践的一个具体成果:就是当初率先采用这一管理模式的GE、杜邦与通用汽车这三家企业在实现“基业长青”的同时,无一例外地茁壮成长为《财富》杂志“全球500强”榜单上的“常客”。全球500强的启示尽管“全球500强”不过是一张一年一度的财富数字“游戏”榜单,但同时彰显的却是企业内控管理工具有效运用、落地执行的巨大价值。所以,给予今天业已成为全球企业通行管理方法的全面预算管理应有的价值关注,同样是确保我们企业“基业长青”的应有之义。二、中美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差距比较差距主要体现:管理体制、企业文化、信息化手段从管理体制上看,美国企业是以企业资源分配作为预算的主要依据,预算目标是“单一化”的,即确保股东权益的增值,而国内企业的预算目标则是“多元化”的,所下达的预算目标并不与资源分配挂钩。预算目标的多元化与目标本身的内在矛盾,势必在某种程度上造成预算目标的混乱,进而使预算失去方向。预算管理作为企业的一种内部控制手段,有相应企业文化支撑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国内企业由于在企业文化方面尚缺乏有效的规划和引导,在全面预算管理推出时往往阻力很大。准确及时的全面预算管理需要有效的信息化手段作为支撑。三、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企业关键经营指标,保证企业战略的实现。即在实现降低运营成本与资金集中管理的基础上,为资产重组提供基础和手段,如公司不同产业板块的销售集中管理、原材料集中采购等。制定合理预算目标的关键,是要依托企业战略。美国大企业中都是先有企业战略,再有预算目标。预算目标是企业战略目标的分解和细化,是保证企业战略意图得以实现的有效手段和工具。没有企业战略,全面预算就会失去方向,失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美国企业的董事会一般都设置高水平的战略研究规划部门,由首席经济学家负责组织内外部研究力量,分析企业所处的生存环境,包括国家宏观政策、行业发展趋势、竞争对手状况等内容,并据此制定企业营销、产品、研发、投资、融资等方面策略及3至5年的发展规划。董事会基于这样一种研究成果制定的预算目标往往比较贴近实际,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前瞻性。国内企业存在的问题观念上的误区(特别是高层决策者):即认为企业预算审批后,只能不折不扣地执行。企业的经营和生存环境错综复杂,制约经营成果和收益水平众多因素的不可预见,要百分之百地精确制定企业预算目标是不现实的。努力方向是:预算目标的制定就是经过科学系统的决策程序,采用先进的研究分析方法,符合公司的整体战略部署。管理和控制本身是一种艺术,全面预算作为一种控制手段,并不是要通过预算目标把企业控制在某一个点上(收入、利润),而是把企业的运营和发展控制在一个区间或是一种趋势之中。四、基本内容定义1:预算是指企业根据其发展战略,在客观预测经济形势的基础上,对企业资金的取得和投放、各项经营业务的收入和支出、企业经营成果及其分配等资金运动所作的具体安排,是企业年度经营目标的具体化过程,是企业年度经营计划的成果。定义2:“预算是一种系统的方法,用来分配企业的财务、实物及人力等资源,以实现企业既定的战略目标。企业可以通过预算来监控战略目标的实施进度,有助于控制开支,并预测企业的现金流量与利润。”(“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