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式住宅设计相关问题探索摘要: 街坊式住宅在塑造生态型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社区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 能够体现当前较为先进的居住理念。本文主要就街坊式住宅子类型的设计建议进行分析,在街坊单元规模的经验值总结基础上, 介绍了街坊式住宅模式的子类型,最后提出了子类型的使用原则。关键词:街坊式住宅,子类型设计,街坊单元,使用原则1 引言街坊式住宅,是指在小尺度的城市街坊中,一栋或多栋住宅楼沿周边布置,对外形成公共街道,对内形成内院,集居住、商业等多功能于一身的居住体。 与其他模式的住宅相比, 它更强调空间的围合以及功能的混合。街坊式住区,是指以生活街道为引导的,主要由多个居住街坊所组成城市住区模式。街坊单元和街道是街坊式住区的基本元素 [1] 。本文主要探讨了街坊式住宅设计相关问题。2 街坊式住宅子类型的设计建议2.1 街坊单元规模的经验值总结从居民的认知层面来看,规模大小适当的街坊对于居民之间从相遇、相识、相知,到建立交往圈,并重组社会邻罩结构和社会关系网络可以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容易迅速形成认同感、 安全感比较强的居住氛围,也有利于塑造内向型的居住环境。从生理学角度上来研究,人的视力能力在超过130m ~140m 就无法分辨其他人的轮廓、衣服、年龄、性别等,因此传统街坊规模通常将 130m ~140m范围内;从物业管理层面来看,街坊单元规模过大, 户数太多会给保安的管理带来很多困难;从城市交通的层面来看,为了保证汽车在街道中行驶速度控制在30km /h 同时又不至于停车频繁, 根据许多密集路网且交通状况良好的城市数据比较可知,街坊边长尺寸应控制在130m左右。综上所述,合理的街坊尺寸应该控制在150m以内。中国的绝大多数城市以南向为日照的最佳方向,所以街坊的最佳形状是长方形,长边朝南可以最大限度的增加南向的住宅户数。街坊单元尺寸应为 50m ~100m( 短边)*100m~150m( 长边 )。2.2 街坊式住宅模式的子类型对街坊式住宅的形态类型产生关键性影响的因子主要育三个:容积率、现行日照标准以及街道竖向尺度高宽比(D /H 值)[2] 。这三个因子里面,日照标准和Dm 值是相对变化较小的定量。而容积率值则受不同区位特点以及城市规划要求的影响会有较大的变化幅度。D/H 值:尺度适当的街道空间会给人带来一种庇护感,而超大尺度的街道空间或因由高层建筑围台的超小街道空间,则会使身处其中的人有失去依靠的不安全感和畏迫感。较理想的街道尺度D...